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一框。在八年级下册前面三个单元以“宪法”、“公民的权利义务”“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机构”等知识为载体进行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悟法治的价值追求,领悟知识背后的东西,让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平等的法治观念和意识,从内心认同法治,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的主题为“自由平等的真谛”,此处的“真谛”即是“法治”。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保证,自由平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本框从自由与平等两个角度阐释了法治的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两目: 第一目“无法治不自由”,阐述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拥有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自由有限制、自由与法治的辩证关系等。 第二目“法眼看平等”,揭示了平等的含义、地位和表现,平等与法治的辩证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阶段特征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一方面,相较于初一而言,初二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水平有一定发展,自我意识增强,能够开始用简单的辩证思维分析国家和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发育不健全,社会经验相对欠缺,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自由平等”这一抽象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初二学生通过七下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学习,对“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法律的特征与作用”、“如何依法办事”等内容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八上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判断“三种违法行为”,了解“犯罪的特征与危害”,知道“如何依法求助”“如何应对犯罪”等;通过八下前三个单元关于“宪法”“公民的权利义务”和“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机构”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储备了一定的法律基本常识,法治素养逐步提高,这为本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初二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自由平等”有浅层次的认识,部分学生知晓“自由和平等”不是绝对的,但他们对二者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例如,有学生认为“自由”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是他们仅仅认为“自由”只是受到校纪、班规的约束,极少同学能将“自由”与“法治”联系到一起。对于“平等”的认识,多数同学只是在道德层面对平等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很难从宪法、法律的高度理性地认识“平等”与“法治”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利用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化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道德修养:通过设计序列化、层层递进式的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培育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实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科价值引领。 2.法治观念: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开展活动型课堂,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思考,探索如何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促进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政策,认同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努力,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 3.健全人格:通过组织开展“情景剧表演”、“我来提议案”、“我来辨析”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表达、辩证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等关键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不平等的现象作斗争,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知行合一。 4.责任意识: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并一例贯之,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逐层深入探究自由平等与法治的关系。从辨识理解一般情境到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复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自由平等与法治的关系”等必备知识。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