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15562

2.1 空气的组成(1)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2

日期:2025-11-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38146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视频,上册,化学,九年级,2024,教版
  • cover
(课件网) 2.1 空气的组成(1) 第二章 空气与水资源 学习目标 1.能依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初步推断空气的主要成分。 2.能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分类,识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3.能体会科学家在探索空气成分过程中的智慧和方法。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想一想: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贡献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一、空气的组成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空气的“捕获” 1.“捕获”空气实验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空气的“捕获” 2.检查装置气密性 实验原理 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装置 _____ 现象及结论 用手握住试管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过 一段时间,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的 气密性良好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空气的“捕获” 3.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实验原理 及装置 利用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成 分)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 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 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空气的“捕获” 实验原理 及装置 实验步骤: 装红磷 夹紧 止水夹 点燃 红磷 迅速伸入 集气瓶内 并塞紧橡 皮塞 冷却至室温, 把导管插入 盛水的烧杯中, 打开止水夹 实验现象 现象1:红磷燃烧,发光、放热,产生 大量的白烟。 现象2: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吸 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产生的白烟是生成了什么物质导致的? 现象分析: 2、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五氧化二磷 3、集气瓶中最终剩余气体主要是什么物质? 氧气 氮气 4、集气瓶中最终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 (1)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不可燃 不助燃 与水不反应 5、药品选择依据:产物没有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只能和氧气反应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空气的“捕获” 可能原因 影响 实验结果小于 五分之一 装置漏气 反应结束后外界空气进入 红磷量不足 氧气不能完全被消耗 未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就 打开止水夹 温度较高,剩余气体处于膨胀状态,瓶内压压较大 实验结果大于 五分之一 点燃的红磷插入瓶中后 未立即塞上橡皮塞 空气受热膨胀,部分逸出 实验前止水夹未夹紧 部分空气受热膨胀沿导管逸出 改进装置: 测量容器进入水的体积 改进装置:利用刻度测量密闭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空气的“捕获” 典例1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集气瓶 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 [解析] 红磷燃烧的现象应是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实验时 要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学校探究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数显设备、三种传感器(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和其他装置按图甲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开始,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的和数显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立即将燃烧匙深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乙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对应的变化情况。 (1)写出红磷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2)图乙压强变化曲线中bc段升高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打开弹簧夹的过程中,压强曲线中对应的是 段。 (3)图乙中x曲线表示的是 (填“温度”或“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能力提升: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纯净物和混合物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纯净物和混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属于混合物的( ) A.洁净的空气 B.汽水 C.液态氧 D.水泥砂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