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界者”钟扬》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一、基础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 《“探界者”钟扬》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对钟扬事迹的报道,展现了他在多个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_____研究,为国家和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 2. 钟扬在植物学研究领域,带领团队收集了_____,这些种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未来的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他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担任_____,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 3. 钟扬的一生都在不断“探界”,他突破的不仅仅是学科的边界,更是_____和_____的边界,展现出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字词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拘nì( ) 调kǎn( ) 悲chuàng( ) 收liǎn( ) 宽yán( )帽 脑yì( )血 跌dàng( )起伏 毛pī( )房 三、选择题 1. 下列对《“探界者”钟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钟扬在复旦大学工作时,对居住条件毫无怨言,却对“种子”事业极为上心,体现了他对科研的执着。 B. 钟扬收集种子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是因为那里植物种类丰富,且部分地区植物资源未被充分认知 。 C. 钟扬在科普工作中担任“科学队长”,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科普的兴趣,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果。 D. 钟扬对学生关怀备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规划,鼓励他们追求科学梦想。 2. 下列关于钟扬“探界”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扬不顾高原反应和身体病痛,坚持在青藏高原采集种子,体现了他勇于探索未知的“探界”精神 。 B. 钟扬不断挑战自我,在植物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就,是“探界”精神的体现 。 C. 钟扬选择去西藏采集种子,只是为了个人的科研成就,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无关。 D. 钟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工作,这种对事业的坚守也是“探界”精神的延伸。 3. 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钟扬的事迹分为不同部分,使内容层次更加清晰。 B. 文中大量引用钟扬的原话和同事、学生的讲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C. 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对钟扬外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D. 本文只叙述了钟扬的科研事迹,没有涉及他的科普和教育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1. 钟扬为什么要到西藏采集种子?请简要概括原因。 2. 文中引用钟扬对蒲公英和椰子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扔掉,说不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