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与微之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人书信格式,理解书信内容。 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研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心情,培养对友谊的珍视。 二、 教材分析: 《与微之书》出自于唐代名诗人白居易之手,是典型的书信体,信中感谢友人元微之对自己的关心,抒发了作者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作为选修课,除了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之外,还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珍惜人间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以理解书信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通过自学和讨论突出重点。以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运用为教学难点,可以通过查字典,教师解释,字词训练突破。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重在学习过程;教师注意布置学习要求 、指导方法,倡导学生独立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指导学习方法,布置自学任务,学生理解第一、二段;第二课时,理解其余部分,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演示诗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点明作者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提问:(1)同学们作了预习,已基本了解了《与微之书》的内容,它的体裁是什么?是写给谁的? (2)什么叫书信体?古代书信体与现在书信格式是否一样?不同体现在哪里? 二、介绍关于古代书信的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代书信的别称: 尺牍、简、笺、函、扎、尺素、鸿雁、双鲤。 2.复习古代书信格式,开头称谓、常用词语,结尾。 注意以下词语:启、缄、收悉、白、顿首、再拜、不具。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29岁进士及第。早期积极出仕,正直敢言。元和十年(白时年43岁),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政治上采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态度。 白居易从58岁开始逐渐引退,定居洛阳。官终刑部尚书。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75岁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其撰墓志。 2、元白交情: 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之后在宦途上同遭浮沉,交情匪浅,且在文学上又同倡新乐府运动,二人时相唱和,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元稹,字微之,新乐府运动倡导人和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爱情诗人。爱情诗风浮艳,有“元轻白俗”之讥。传奇《莺莺传》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写成。后人对其爱情、婚姻生活与其爱情作品的关系问题多有批评。 3、写作背景: 元稹元和十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倍贬江州司马。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于是给元稹回信,即《与微之书》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寒暄叙情(1-2) (情谊深厚) 第二部分::三泰言安 (3) (恳挚体贴 旷达襟怀) 第三部分:题书咏怀 (4) (复杂微妙) 五、品读赏析: 1、布置自学任务: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大致意思。翻译第一、二段,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2、赏析探究一、二段: (1)提问:你从第一段获知哪些内容?本文哪个段落明显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为了直抒胸臆,主要运用什么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