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42125

20. 兴贤 教案 (1)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3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兴贤,教案
  • cover
20. 兴贤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知识,能结合注释翻译文章,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 ③明确“兴贤”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多形式诵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任用贤能的渴望之情,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体会作者对任用贤能的渴望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说文》:“兴,起也。”兴贤,即起用贤能之人,也就是本文第一句所说的“任贤使能”。 二、分朗读、重点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三步检查预习落实情况。 1、齐读全文(检查读音及停顿) 2、字词落实(个别同学回答,集体回答) (1)任贤使能??? 贤能的人 (2)古今之通义 共通的道理 (3)流俗所共知耳?普通人 (4)犹无有也?? 如同 (5)萧、曹、寇、邓之徒?这类人 (6)不可遍举?全部列举 (7)则谗谀者自远矣?那么,远离 3、翻译句子(个别同学回答) 原文: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如果能实践这种方法,那么还担忧什么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五帝三皇的治世境界呢! 三、课文研读(多用原文句,在讲解文章时随时落实文言知识) 1、研读课文最后一句。同学翻译完“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老师讲解五帝三皇的知识(略讲,过渡)。 五帝三皇:上古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的治世境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是士大夫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的治世境界 然后提问:对五帝三皇境界的追求体现了王安石宏伟的政治蓝图和伟大的理想抱负,王安石认为“苟行此道”就能达到五帝三皇的境界,那么“苟行此道”,行什么道? 明确:行兴贤之道 【过渡:请问同学们刚才翻译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文章末尾,它是一个总结句)那再问同学,从文体来看,本文属于什么文章?(议论文)按照议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他要不要在文章中回答:为什么说行兴贤之道就能达到理想境界,为什么要兴贤?怎样行兴贤之道才能达到理想境界,怎样兴贤?王安石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吗?(第一段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兴贤,第二段回答的问题是怎样兴贤)】 2、研读第一段:①为什么要兴贤?如果用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认为是哪一句? 明确: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②那第一段又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明确:第一,摆事实,由商至唐,构成正反对比(请一个同学把这些举例的句子朗读一遍);第二,讲道理。 ③文中为何两处出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女生齐读第一处,男生读第二处) 明确:强调观点“用贤则兴,弃贤则衰”,表现作者对任用贤能的渴望之情。? 3、研读第二段: ①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找出王安石认为该如何兴贤的句子,把它们划下来。 明确:五个假设句;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同学齐读) ②学生口头翻译这五个假设句。 ③课文用了五个假设句,请问这五个假设句有内在联系吗? 明确:吸贤→辨贤→用贤,最终兴贤。环环相扣。 4.总结:国之兴衰,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四、延伸拓展 分组讨论: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请结合文本,谈谈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原因。 五、课外作业: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写一篇《兴贤》读后感。 附1: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临川人,1042年中进士,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