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文本中关键语句(如"格物致知"的内涵、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等),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准确、严谨的学术表达。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的论证逻辑(从传统文化反思到现代科学精神的倡导),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格物致知"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现代转化意义,认识科学精神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价值。 4.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培养实证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演讲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特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逻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崇尚实验科学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启发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情设境 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前摆着一朵花,科学家会观察它的花瓣结构,诗人会感叹它的美丽,而哲学家可能思考它存在的意义———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发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正是探讨如何通过"格物"(探究事物本质)来"致知"(获得真知)。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格竹七日",却未能悟出真理;而科学家丁肇中通过实验分析微观粒子,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同样的"格物",结果截然不同?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格物致知,不仅需要观察与思考,更需实证与行动。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如何用理性与科学精神,为我们点亮探索世界的明灯! 二、夯实基础 知人论世 1.字词检测 瞭望( liào) 缅怀(miǎn ) 儒家(rú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探察(chá ) 探讨(tǎo ) 检讨( jiǎn ) 格物致知( zhì) 激变(jī ) 华裔(yì ) 论语(lún ) 袖手旁观(xiù ) 埋没(mò ) 测量(cè ) 权威(quán ) 不知所措( cuò ) 2.词语释义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知识,或感悟到某种心得。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被发现,由此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4.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 层层深入 (一)明演讲观点 1.教师提问:本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对此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论述话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作者观点:应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