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潼关 教学目标 积累 “簇”“束”“犹嫌” 等关键词语,理解拟人手法(“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把握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通过分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 的空间感与 “马蹄声碎” 的动态感,体会诗人对壮阔山河的感知;结合背景理解诗句中 “冲决束缚” 的象征意义,培养联想与思辨能力。 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意境,品味 “不解平” 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尝试用文字描绘边塞风光。 了解谭嗣同维新变法前的心境,体会近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理解古典诗词中 “山河喻壮志” 的文化传统。 重难点 重点:赏析拟人化景物描写(“嫌束”“不解平”)如何寄托情感;把握诗歌由景及情的脉络。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理解 “冲决束缚” 的深层含义(既指山河冲破地理限制,也喻指诗人突破思想桎梏),避免将豪迈情怀简单解读为写景抒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许多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关隘,它们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沧桑。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座赫赫有名的关隘 ——— 潼关。大家先来说说,你们对潼关有哪些了解呢?(请几位同学发言)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北,它的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发生过众多著名的战役,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潼关的图片(展示潼关的险峻地势、古老城墙、奔腾黄河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它的雄伟壮观。看着这些图片,大家是不是已经对潼关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谭嗣同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潼关》,去领略潼关独特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同学们,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谭嗣同。老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屏幕上关于谭嗣同的简介(展示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 - 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 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 “戊戌六君子” 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从这段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谭嗣同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才华横溢,有着卓越的思想,更有着为了国家和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少年谭嗣同的事迹。光绪六年,谭嗣同在十岁时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对传统的诗文八股非常反感,曾写下了 “岂有此理”。可以说,他少年时期就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同学们,了解了这些,你们对谭嗣同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背景介绍 那么,谭嗣同为什么会写下《潼关》这首诗呢?这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公元 1878 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他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潼关》。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列强肆意欺凌,国家软弱无力。14 岁的谭嗣同虽然年纪尚小,但他已经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他就已经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当他看到潼关的壮阔山水时,感觉这山水就如同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