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34318

人教新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变化解读

日期:2025-09-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1次 大小:1464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新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变化
  • cover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变化解读 一、单元整体编排,促进教学结构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新教材对课程内容序列进行诸多调整,呈现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多处“新增”,如新增指向幼小衔接的活动单元“数学游戏”,新增指向位值制的课时《10的再认识》。一下教材的编排变化,则主要体现在“调”,跨学期甚至学年调换多个单元顺序与位置。“调”的结果指向“整”,呈现出主题式结构化的整体教学线索。因此,教师在解读一下教材时,首先要建立全局观,可从目录读起,观察各单元“原址”“现在”,理解变化原因,依据新序列确立教学新思路。 (一)数与运算拼合连贯,形成整体认知 研读一下教材目录,第2至6单元依次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数量间的加减关系》,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数与运算”主题“超级大单元”。其中前3个单元内容为原有,后2个单元是旧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移来并拆分接续在后。在第2、3及3、4单元之间,原安排有《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两个小单元,也分别移往二上及本册末尾。 新教材各册都对单元名称实施了“具体化”。对分散在不同年级的同主题知识单元,原先用“(一)(二)(三)”等序号标注,新教材则直接在单元名称中明确教学内容,使得单元教学的整体感更加增强。 新课标强调,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要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数与运算”五个单元连续编排,方便学生结合数的意义的理解,探索加减法算理和算法。建议在教学中尤其应强化“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将不同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与加、减法中“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前者是后者的本质原因,让算理促进算法理解。如第4单元《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例1要求“说一说:计算26+2和26+20有什么不同?”,正是因为前者“+2”的2是在个位上,表示2个1,所以要与26的个位上的6相加;而后者“+20”的2是在十位上,相应要与26的十位上的2相加。而这样的理解,源于此前第3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思想方法融化迁移,打造学科工具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及其所运用方式的本质认识。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中最主要的成分始终是思想方法,”“必须强调方法,并尽可能使之明确。”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也指出“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既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优势也是我们的独创。” 从单元目录上看一下教材的另一重要变化就是原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移往二年级上册,而原《找规律》单元则已删去。这两个单元属于思想方法学习,是数学学习中的“暗”线,但教师不能从表面解读教材变化,认为它们“推迟”“消失”了,从而忽视其在当前数学学习中的重大价值与基础作用。 以《分类与整理》为例。“分类”方法并不是等到二上才学才用,恰恰相反,笔者梳理福建省《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南》发现,在幼儿园三年六学期的学习中,就已安排了13次分类学习(见图1)。 图1 幼儿园13次分类学习活动安排 因此,“分类”在小学阶段完全可以“未学先用”。有趣例证是一下教材第1单元第1课第1道例题正文,旧教材为“画一画”,新教材特意增加了“分一分”,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就进行分类。教材并且新添了斜放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多个“非常规图形”,提高分类难度。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关注分类方法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