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数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发生历史巨变,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发扬长征精神,学校开展了“讲述长征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系列活动。本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课文《老山界》。 老山界 陆定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苛捐杂税 呜咽 督促 灌输 pān qiào kē yè hān dū zhuō ɡū lu jǔ ɡuàn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苛捐杂税 呜咽 督促 灌输 字音 ( ):闲谈。 (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 ):甜美、畅快入睡。 ( ):不能够猜测、预料。 攀谈 呜咽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词语 1.写文章要有条有理、叙述清楚、作者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以什么为顺序? 写红军翻越老山界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 速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整体感知 结构层次 2、记叙一件事情时,文章结构一般是如何安排的? 3、请根据这一安排简单概况文章每部分内容?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果 ① 交代起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