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老山界 ———陆定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2月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土名“老山界”,五岭之一)山区,蒋介石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过越城岭。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可我们勇敢的红军战士却翻过去了,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亲历者———老红军陆定———的讲述吧。 学习目标 1.熟记本文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品味文章优美细腻的语言,体悟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重点) 3.理解全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走进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初读课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pān tán qiào bì ɡǔ liù jǔ jué wū yè dū cù ɡuàn shū kē juān zá shuì hān rán rù mènɡ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真实感人的革命回忆录,属于记叙文范畴。记叙文要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就必须要擅于安排结构,本文采取顺叙的写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条理清晰。 山沟(下午出发) 5 山脚(天黑) 雷公岩(黎明) 山顶(第二天下午两点多) (到达)宿营地 本文讲述了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过老山界。 山腰(深夜露宿) 3 4 老山界 翻山路线图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老山界,交代它山高路远。 第二部分(第2—32段):记述翻老山界的过程。 第①层:(2—10)翻山前,山脚下访瑶民。 第②层:(11—32)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理清文章脉络 整体感知 探究学习 1、跳读文章第二部分(第2———32段),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时经历了哪些困难? 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表现呢? 整体感知 1.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第10段)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 (第25段)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直接描写 整体感知 1.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第2段)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 侧面描写 (第18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整体感知 (第12段)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远景 近景 1.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整体感知 (第21段)只得裹一条毯子 (第22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2.路窄石硬 寒气侵骨 (第20段)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整体感知 3.粮食奇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