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王安石的佳作,属于题壁诗。诗歌以细腻笔触描绘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致,从居所环境(茅檐、花木 )到自然山水(一水、两山 ),展现出清幽、生动且富有情趣的画面。其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尤为精妙,运用拟人、对偶等手法,将山水写活,尽显自然与人文相融之美 。学生对庭院、山水景物不陌生,但对诗歌中拟人化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诗人借景传递的情感、展现的生活情趣理解较浅,教学需引导挖掘这些深层内容。 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1. 文化基础:正确诵读、背诵、默写诗歌,理解“茅檐”“无苔”“成畦”“排闼”等字词,积累古典园林、田园相关词汇,感受古代文人生活雅趣。 2. 思维发展:通过品味“护”“绕”“排闼”“送”等动词,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分析诗歌写景层次(院内 - 院外 ),提升诗歌鉴赏的逻辑思维与想象力。 3. 审美鉴赏:感悟庭院的清幽整洁、山水的灵动有情,体会诗歌营造的宁静、和谐意境,提升古典诗歌审美情趣,感受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 4. 社会参与:激发对古代文人生活、田园山水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感受庭院内外景致的特点;体会拟人、对偶手法在写景中的独特效果,把握诗歌韵律美与画面美。 2. 难点:理解诗人借山水传递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情趣与“物我相融”的境界。 四、教法学法 1.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古代庭院、山水游览情境 )、字词品读法(聚焦关键字词悟手法、意境 )、想象拓展法(引导想象诗句画面 )。 2. 学法:自主探究法(自主解词、悟意 )、合作研讨法(讨论手法、情感 )、诵读体验法(以读悟情、悟境 )。 五、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展示古代庭院、山水田园相关的古画(如描绘整洁庭院、山水环绕的画作 ),配乐(轻柔古典音乐 ),教师旁白:“在古代,文人雅士常把生活志趣寄于庭院、山水间。北宋王安石拜访好友湖阴先生,看到他家的庭院、周边山水,写下《书湖阴先生壁》。今天,我们跟随王安石,走进这充满雅趣的天地。” 2. 提问:“从画里,你看到哪些庭院、山水元素?猜猜诗中会怎么描绘?” 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期待。 (二)初读诗歌,疏通基础(7分钟) 1. 教师示范诵读(语速舒缓,语调轻快,突出“净无苔”的清幽、“手自栽”的雅趣、“将绿绕”“送青来”的灵动 ),强调“畦(qí)”“闼(tà)”字音。 2. 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如“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3. 开展“诵读小擂台”:同桌互读,评选读得最有韵味的,再上台展示,教师点评节奏、语调,全班齐读巩固。 4. 结合注释,自主解词悟意: (1)提问:“‘茅檐长扫净无苔’,’茅檐’代指什么?’净无苔’说明啥?” 明确“茅檐”代指庭院,“净无苔”体现庭院经常打扫,十分整洁。 (2)“花木成畦手自栽”,从“成畦”“手自栽”能看出湖阴先生怎样的生活? 交流后明确:花木排列整齐(成畦 ),是主人亲手栽种,体现湖阴先生爱生活、有雅趣,庭院充满生机。 (三)精读悟景,品析妙处(18分钟) 1. 赏庭院之“雅”(院内景致 ) (1)提问:“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庭院?用词语概括(如‘整洁清幽’‘生机勃勃’ ),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 (2)交流明确:“净无苔”显整洁,“花木成畦”见有序,“手自栽”透雅趣,庭院主人爱整洁、懂生活的形象也暗含其中。 引导想象:“假如你走进这庭院,脚下、眼前会是怎样的景象?闻到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