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46572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 (教案)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日期:2025-11-13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34870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课,循环,结构,教案,2025-2026,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科技 五下 第14课《循环结构(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学习对象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计次循环”和“认识条件循环”两部分,重点学习的大概念是“算法是一组明确定义且可执行的操作,用于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步骤”。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6课,是《循环结构(一)》内容的延续,在探讨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结构的描述和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两种不同的循环方式,为恒温箱实现循环往复的自动控制奠定算法基础,也为六年级进一步学习算法以及灵活设计不同控制结构做好认知准备,助力知识层次的逐步提升。 本课继续围绕“算法”核心逻辑主线展开,融合了“数据”“信息处理”等多条逻辑主线。本课以具体案例说明循环结构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并借助流程图的分析与绘制,将“‘连续跑10圈’的计数过程”抽象为“循环次数为‘10’,循环体为‘跑完1圈,圈数加1’”的计次循环,说明计次循环适合用于事先能够确定循环体执行次数的场合。同时,将“随机抽签过程”抽象为“循环判断条件为‘是否按下空格键’,循环体为‘产生一个1~n之间的随机数s,在屏幕上显示s”的条件循环,理解在未给出明确执行次数,但给出循环执行条件的场合,条件循环更加适合问题的解决。此外,本课还通过流程图比较了条件循环“先判断后执行”和“先执行后判断”的两种不同形式。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为五年级学生。经过五年级上册和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算法控制结构的特点有了较明确的了解,能够运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准确描述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并且初步接触过使用流程图来描述空调制冷控制算法。在“条件计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尝试过将空调工作状态的自然语言描述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条件计算表达式,这一经验为在“‘操场上连续跑10圈’的计数过程”和“随机抽签过程”中抽象并建模循环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识别出日常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并理解算法中循环结构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循环体和循环条件,但对于在具体实例中准确判断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引导学生准确分析具体实例中循环结构的这两个部分。 教学目标分析(含核心素养导向): 1.观察分析“操场上连续跑圈”和“随机抽签”等实例,认识计次、条件循环,了解异同和适用场合。 2.通过用流程图描述实例中的循环结构,理解控制系统中条件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执行。 教学重点:认识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 教学难点:体会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的异同和适用场合。 教学过程: 一、探索:操场上的自动计数 观看视频,“连续跑10圈”自动计数过程,思考用自然语言描述过程,猜一猜循环结束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操场上跑圈自动计数的实际情境,分析循环结构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过渡到计次循环的学习。 二、建构:循环结构的两种类型 活动一:认识计次循环 1.倾听教师讲解“计次循环”。根据“连续跑10圈”自动计数过程的分析结果,选择准确的序号填入空白流程图框中(图1用流程图描述“连续跑10圈”算法)。 ①计数变量i增加1 ②初始化计数变量i←0 ③i<10? ④检测到跑完1圈 2.找一找流程图和程序代码的一一对应关系(图2“连续跑10圈”流程图和程序代码一一对应关系图)。 3.如果连续跑20圈,如何修改流程图和代码? 4.运行“跑步10圈自动计数.py”,查看运行结果。再修改程序以实现连续跑20圈自动计数,并查看运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完善流程图、分析变量i的变化、探寻流程图与代码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修改二者、体验程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