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47396

第八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科学探究 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783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探究,变质,格式,教学设计,问题,第八
  • cover
世界 科学探究 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掌握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相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在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应用酸、碱、盐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构建出探究物质变质程度的思维模型。 教学重点  掌握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相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构建出探究物质变质程度的思维模型。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等。  试剂: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稀盐酸、稀硫酸、酚酞溶液、Ca(OH)2溶液、Ba(OH)2溶液、CaCl2溶液、BaCl2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展示】 这是一瓶氢氧化钠溶液。 【演示实验】 向氢氧化钠溶液里面滴加过量稀盐酸。 【提出问题】 用盐酸中和NaOH溶液时,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呢 【追问】 它是和什么物质反应变质的呢 【解释】 其实这瓶NaOH溶液是几个月前实验室配制的,也就是说,久置后的NaOH溶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我们今天就以“NaOH的变质”为例,学习研究物质变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观察到瓶口有白色固体,取少量白色固体,滴加稀盐酸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根据已经知道的氢氧化钠的性质,作出猜想———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回忆NaOH的性质:NaOH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一定知识储备,基本可以猜想出来。回忆旧知,“变质的原因”是本节探究课的基础,为下面的探究实验做铺垫。 环节二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活动一 探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设计】 在实验前,请各小组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久置的NaOH溶液的成分作出猜想,请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 【补充强调】 检验和鉴别时的注意事项。 【小结】 根据大家的检验方法进行总结,要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我们可以选择: 1.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碱。 2.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盐。 3.稀盐酸或稀硫酸(产生气泡)———酸。 【交流与反思】 实验室久置的NaOH溶液已经变质,提醒大家每次使用完NaOH溶液后应该注意什么 分析得出: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就是检验是否存在碳酸钠,即检验是否存在C。 回忆C的检验方法,小组交流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展示】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质疑、评价、补充。 方案1:取样,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若变红,则证明NaOH溶液已变质; 方案2:取样,滴入过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NaOH溶液已变质; 方案3:取样,滴入适量Ca(OH)2[或Ba(OH)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NaOH溶液已变质; 方案4:取样,滴入适量CaCl2(或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NaOH溶液已变质。 【质疑】 方案1不可行,因为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方案2、3、4可行。 经检验,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归纳,形成知识模型构建。 反思并回答:用后应立即塞紧瓶塞。 着重培养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合理、可行、简便的实验方案,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作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反思、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从解决一个问题拓展到解决一类问题。 活动二 探究NaOH溶液的变质程度 【提问】 这些已经变质的NaOH溶液还有没有使用价值呢 【追问】 如何判断NaOH溶液是否全部变质 探究的关键是什么 【思路总结】 要检验NaOH,必须排除溶液中Na2CO3的干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