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0058

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327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9课,对外开放,教案
  • cover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3课,包含“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子目,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84 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于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课与前两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完整地讲述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伟大的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素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本课内容也为讲述下一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铺垫。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这对学习本课的对外开放打下了知识基础。八年级的学生也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图文理解和材料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概括出对外格局的特点,但是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联,因此学生要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知道对外开放的积极影响,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开放意识。 2022版新课标要求 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素养目标 1、识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及对外开放的进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理解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情境创设法。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情境体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听《春天的故事》视频歌曲。 教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学生: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同学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深入和扩展的?让我们--起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寻找答案! 二、新课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尝试) 1、背景 教师: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材料: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百度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GDP在有数据的137个国家里排名第135位,仅领先尼泊尔和索马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学生:逐--分析材料,寻找关键词思考答案并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教师(小结): (1)现实要求: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