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政治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452104
【核心素养】第 9 课《正确认识广告》第 2 课时 广告都可信吗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日期:2025-09-23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286073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广告
,
视频
,
教案
,
教学课件
,
可信
,
课时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聚焦 “广告都可信吗”,是第 9 课的深入内容。教材指出广告为达到劝说购买目的,常夸大商品优点;通过 “小调查” 了解学生在广告影响下的购物经历和感受;结合讨论和案例,揭示虚假广告的存在,如学习机虚假宣传、床垫虚假治病功效等;阐述虚假广告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危害;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条款,强调广告应真实,不得欺骗消费者。教材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广告内容不一定都可信,学会辨别虚假广告,了解其危害,树立理性对待广告的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容易被广告中的夸大宣传和明星效应吸引,对广告的真实性缺乏足够判断能力,可能因虚假广告产生错误认知或购买行为。他们对 “虚假广告” 的概念较为陌生,对其危害认识不足。通过本课时学习,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案例,认识虚假广告的特征和危害,掌握基本的辨别方法,提高对广告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广告真实性的规定,认识到国家通过法律规范广告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和信任。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认识到虚假广告违背诚信原则,学会抵制虚假信息,不被不实宣传误导,提升自身道德判断力。 法治观念: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广告真实性的条款,了解虚假广告是违法行为,明白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作用,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健全人格:在辨别广告真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避免因盲目相信广告而产生冲动消费等不良心理,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责任意识:认识到辨别广告真假是对自己负责,不盲目购买虚假广告宣传的商品,同时,不传播虚假广告信息,培养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广告内容不一定都可信,存在虚假广告。 帮助学生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包括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辨别广告真假的基本方法,学会理性看待广告。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准确识别虚假广告的特征,如夸大其词、虚假保证等,提高辨别能力。 引导学生将辨别虚假广告的方法内化为行为习惯,在实际生活中不被虚假广告误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夸大宣传的广告视频(如学习枕广告、虚假治病床垫广告)、虚假广告案例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条款内容等。 调查表格:“小调查” 表格,供学生填写在广告影响下的购物经历和感受。 情景卡片:写有不同广告内容,如 “使用本产品三天瘦五斤”“学习机保证门门高分” 等,供学生判断是否为虚假广告。 法律小贴士卡片: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广告真实性的条款,供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夸大宣传的学习枕广告视频,视频中声称 “使用本学习枕能快速提高记忆力,让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个广告,你们相信这个学习枕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吗?广告里说的内容都可信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广告的可信度调查 教师活动:发放 “小调查” 表格,让学生填写在广告宣传下的购物经历、对广告的看法、是否相信广告及判断方法等。收集表格后,统计结果,提问:“从调查结果看,大家买的东西和广告宣传有差距吗?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广告内容不一定都可信。 学生活动:认真填写调查表格,回忆自己在广告影响下的购物经历,如买了广告中说的玩具,却发现不如宣传的好玩。根据统计结果,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广告宣传与实际商品的差距,初步意识到广告可能不真实。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和讨论,让学生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3.安全记心上》教案(两课时)(2025-09-20)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6《从小爱科学》教学设计(2025-09-20)
六年级道德法治知识点 重点提纲(2025-09-20)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5《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2025-09-19)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3.11《我是一张纸》课件(共29张PPT)(2025-09-19)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