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形成的原因之探究活动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活动背景分析: 关于土壤的知识在初中地理中涉及较少,也仅仅限于东北黑土、南方红壤等认知,对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剖面以及成因分析几乎没有。而且在高中地理中,属于鲁教版(2019版)新增内容,学习难度中等。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与气候、地形、生物、水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学生之前对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的学习实际上为土壤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其次学生对于土壤应该是不算陌生,校园中、田野中土壤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与作物息息相关。但是学生也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对于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学生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可以设计土壤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土壤的物质组成以及土壤的特点,或者指导学生在野外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分层的差异,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气候、地形、生物、水文等知识点,在学习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可以运用整体性的原理,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让学生锻炼用综合思维学习新授知识的能力,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深入。 二、活动内容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用的是鲁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物质组成以及土壤的剖面。第二部分介绍了主要的成土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和人为因素。土壤部分作为新版教材中新加入的内容,学习难度中等,如果直接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为此在内容安排方面,把“认识土壤”放在第一分部,先让学生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土壤或者观察土壤样本的方式对土壤有一个直观地认识,例如土壤的颜色、土壤的颗粒、土壤中的枯枝落叶等等。把观察土壤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前提,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对土壤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却还是比较陌生。所以第一部分介绍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物质组成以及土壤的剖面。其中土壤概念中关于“肥力”的阐述肥力是土壤能持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也是土壤与风化物的区别。土壤剖面即土壤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在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的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土壤剖面也是记录土壤发育过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区分土壤的重要标志。关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可以从土壤实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了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以及在理想土壤中各种物质所占的百分比。第二部分分析土壤形成的因素,可以采用分—总式的分析。先举例说明影响成土的自然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和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壤的改造以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土壤退化),最后在通过整体性的原理,强调出土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影响土壤中的矿物质和土壤质地。气候影响矿物质的迁移和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部分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地形也可以通过影响气候、生物、成土母质,进而对土壤产生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到自然成土的过程,遵循自然规律会使土壤结构和性状改善,进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三、活动内容的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的因素。重点要掌握两个方面: 1要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土壤样本,学会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以及土壤剖面的结构。 2要分析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成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