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2.2发现生长 核心概念: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学生能举例说明身体变化(如长高、换牙)是成长的证据。 学生知道动物和植物也会生长变化。 2.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观察图片(如衣服尺码、牙齿对比)简单分析成长的证据。 学生能初步比较自己与过去的变化(如照片对比)。 3.探究实践 学生能选择一种成长证据(如身高、力气)并用图画记录。 学生能模仿课本中的探究方式(如摸高、提篮子),体验成长的表现。 4.态度责任 学生对观察自身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表现出兴趣。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愿意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变化(如长高、换牙)和行为能力(如力气增大)理解“成长”的概念。 帮助学生学会用简单证据(如照片、图画)证明成长。 难点: 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弱,需通过直观对比(如衣服尺码、牙齿图片)帮助其理解成长的渐变过程。 在探究实践中,如何让学生从“被动观察”转向“主动发现”证据(如主动思考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 1.图片/实物对比材料 2.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照片(婴儿→幼儿→现在,可提前收集或用教材插图替代)。 3.不同尺码的衣服(婴儿服、幼儿服、儿童装,实物或大幅图片)。 4.换牙前后的牙齿对比图(教材中的特写照片可打印放大)。 5.婴儿爬行、学步、跑步的图片或短视频片段(辅助理解身体变化)。 6.记录工具:学生用绘画记录单(提前打印空白表格,含日期栏和绘画框)。彩色笔、蜡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画成长证据)。 7.动植物生长对比图(如小猫小狗幼年→成年图片、植物发芽→开花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聚焦:揭示核心概念,激发探究兴趣 (约 5 分钟) 1.提问引入:“同学们,看看你们身边的好朋友,再看看老师,我们看起来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预设:看起来不一样……引导观察个体差异) 追问:“那你们还记得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比如像小宝宝那样,是什么样子吗?” (预设:很矮、很小、不会吃饭……激活关于“小时候”的记忆) “从那么小到现在,你觉得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哪里不一样了?” (预设:核心聚焦点:引导说出“长高”、“长大”、“变壮”等初步概念) 4.展示一组同一个孩子从婴儿到上学年龄的清晰对比照片/短视频。 “大家仔细看这些照片,猜猜这是谁?(停顿) 对,是同一个小朋友在不同年龄拍的!你发现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引导具体描述:身体大小、五官、神态等变化) 5.教师小结: “从一个小宝宝长成现在能跑能跳的小学生,这个过程就叫‘生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生长’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对比照片,激发学生对个体差异和成长变化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身体变化,从而引入“生长”概念,为后续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 探索:寻找生长证据,亲身体验变化 (约 20 分钟) 1. “刚才我们看照片发现了变化。想一想,在我们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能证明我们真的在长大、在变化呢?” (预设:我的身高变高了……引出“证据”概念) 2.展示不同尺码的儿童衣物(从婴儿服到当前年龄段的衣服)。 “看看这些衣服,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哪件可能是你小时候穿的?衣服的大小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学生指出小时候穿的衣服,引导理解衣物尺码是身体长大的证据) 3.展示牙齿发育/换牙图片或请换过牙的同学简单分享。 4. “有没有小朋友掉过牙齿,又长出新牙齿?换牙说明我们的身体哪里在生长、变化?” (预设: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理解换牙是骨骼/身体发育的证据) 5.“除了身体变高变大,我们‘会做的事情’有没有变化? 小宝宝需要抱着,我们现在呢?” (预设:现在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