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5488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37241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第四,整体,物体的形态,上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三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4单元《物体的形态》 单元主题 物质的形态探秘:从固体到气体的科学之旅 课时安排 6课时 一、单元主题 物质的形态探秘:从固体到气体的科学之旅” 围绕物质的三种基本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建构,理解物质形态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单元大情景 “小小物质科学家实验室” 学生化身“物质科学家”,接受实验室任务———破解物质形态的奥秘。通过五重挑战: 1.任务一:形态侦探(区分固体、液体、气体) 2.任务二:度量大师(测量固体与液体的体积、质量) 3.任务三:空间占领者(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4.任务四:气体密探(探究气体的体积与质量) 5.任务五:压力工程师(设计安全压力容器模型) 最终形成《物质形态研究报告》,举办“物质形态科技展”。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2.1 物质的三态变化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 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③理解物质形态变化的条件(如加热、冷却)。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以下五课《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空气占据空间吗》、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生活中的压力容器》这5课内容。 《固体、液体和气体》通过观察牛奶、石块、空气等物体,引导学生识别物质的三种基本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对比其形状、流动性等特征(如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和气体可流动)。并通过分类实验(区分固体、液体、气体)、倾斜放置物体观察液体表面保持水平的现象。 对应《课程标准》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1.1(物质特性与功能)。 《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探究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与质量特性,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学习使用量筒、天平测量体积和质量。 测量酱油体积与质量、冰块融化前后质量对比实验。 对应《课程标准》深化物质特性认知(学习内容1.1),引入测量工具使用(探究实践素养)。 《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注射器压活塞、水中倒扣杯子等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且可被压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气球充气膨胀)。设计“纸团不湿”实验,观察空气阻水现象。 对应《课程标准》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2.1),培养实证意识。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探究气体体积的可变性(如注射器压缩空气)及质量的可测量性(如排球充气前后称重),建立“气体有确定质量”的概念。 制作“空气炮”验证气体体积变化。 《生活中的压力容器》认识高压锅、液化气罐等压力容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不当使用的危害,设计安全防护手抄报。调查家庭压力容器、模拟安全阀作用实验。 对应《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核心概念13.3),培养安全责任意识。 本单元5课之间以“物质形态认知”为主线,构建“属性识别→特性量化→现象解释→应用拓展”的进阶逻辑: 1.基础认知(第1课):建立固体、液体、气体的宏观特征概念。 2.量化深化(第2-4课): (1)第2课聚焦固体/液体的可测量属性(体积、质量); (2)第3-4课突破气体“无形”的认知难点,通过实验证明其占据空间且有质量。 3.应用迁移(第5课):联系生活实例,理解物质形态特性在技术产品中的应用及安全意义。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及区别; 2.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气体可被压缩。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三态差异; 2. 用模型解释气体体积变化。 探究实践 1. 规范使用量筒、天平测量体积与质量; 2. 设计实验验证空气占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