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5541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速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29535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青岛,上册,整体,位置与速度,第五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位置与速度》 单元主题 运动的奥秘———从位置到速度的科学探索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运动的奥秘———从位置到速度的科学探索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交通工程师"挑战任务 学生化身校园交通规划师,通过测量操场跑道距离、记录同学跑步时间、分析车辆模型运动规律等活动,为校园设计安全高效的交通路线,最终完成《校园安全出行方案》。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学习内容 3.1 机械运动的描述(位置、轨迹、速度)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 ②测量距离和时间; ③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建立位置-时间-速度的关系模型)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测量距离和时间》、《运动物体的位置》、《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3课。 《测量距离和时间》主要内容为学习使用工具(如卷尺、电子停表)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和时间。掌握距离单位(厘米、米、千米)和时间单位(秒、分)。 通过实验(如测量两棵树间距、跑步计时)理解测量方法,并记录数据。 《运动物体的位置》主要内容为理解“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概念,明确参照物的作用(如起跳线、旗杆)。学习用方向(东、南、西、北)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如“小红在小明南方10米处”)。通过活动(跳远、滑滑梯)观察位置变化,并利用现代化工具(如定位设备)辅助定位。 《物体运动的快慢》 主要内容为引入“速度”概念(单位:米/秒、千米/时),通过比较相同距离的用时或相同时间的距离判断快慢。设计实验(如50米赛跑)计算速度,分析数据(速度=距离÷时间)。结合生活实例(交通工具速度对比)理解速度的实际应用。 三课之间按照递进式知识链的逻辑关系设置: 1.基础技能(《测量距离和时间》)→ 空间认知(《运动物体的位置》)→ 综合分析(《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先掌握测量技术,再学习描述位置变化,最终用数据量化运动状态。 2.能力培养层级: 工具操作(测量)→ 抽象建模(位置描述)→ 科学推理(速度计算)。每课为下一课奠定基础,形成“实践→理论→应用”闭环。 3.核心概念贯穿: (1)运动本质:通过位置变化(第二课)和速度(第三课)共同揭示物体运动规律。 (2)科学方法:三课均强调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实证分析(如对比实验、变量控制)。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建立“位置-运动-速度”的系统认知,为后续力学(如力的作用与运动关系)奠定基础。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位置描述需参照物,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科学思维 用流程图分析运动过程,建立速度计算模型 探究实践 设计对比实验测量运动时间,绘制运动轨迹图 态度责任 认识安全出行中速度控制的重要性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赛车比赛”“跑步计时”等生活场景兴趣浓厚。 2.认知基础:已掌握“前后左右”方位词,但缺乏定量测量经验;对“快慢”有感性认识,未建立速度科学概念。 3.学习难点:参照物的抽象理解;速度计算中单位的统一(如米/秒)。 七、活动设置 (一)活动1:校园测距小分队(对应第1课) 1.主题:精准测量运动场地 2.目标:掌握距离/时间测量方法,记录数据 3.达成方式: (1)用卷尺测量操场直道长度(数学:单位换算) (2)用秒表记录跑步时间(体育:小组接力赛计时) (3)绘制《校园运动场地数据图》(美术:比例尺作图) (二)活动2:运动位置追踪(对应第2课) 1.主题:描述物体的动态位置 2.目标:用“参照物+方向+距离”描述运动位置 3.达成方式: (1)实验:用玩具车模拟校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