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6031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6982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青岛,下册,整体,物体的运动,第一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四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 单元主题 运动规律的科学探索与实践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运动规律的科学探索与实践” 整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运动形式多样性”“力的作用”与“应用设计”四大核心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建立运动模型。 二、单元情境 “生活中的运动会研究所” 学生扮演“运动调查员”,通过观察日常现象(如自行车行驶、玩具风车旋转)、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及力的作用,最终应用知识设计安全行车方案。 三、课标分析 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核心概念6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6.1“机械运动的常见形式(直线、曲线)、速度对能量影响”。 学段目标: 1.能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认识力对运动的影响。 (3-4年级) 2.通过科学实验归纳运动规律,设计简单模型解决问题。(5-6年级) 四、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 探究力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启动/停止/变速) 基础认知:建立力与运动的因果关系。 《小球的运动》 观察小球运动轨迹(直线、曲线),推断能量与运动关系 深入探究:分析运动多样化形式及能量传递。 《运动的形式》 分类机械运动形式(振动、旋转、摆动),理解复杂运动模式 拓展迁移:从单一物体到多形态运动系统性认知。 《车来了》 应用运动规律分析车辆行驶中的速度、能量变化,优化交通方案 实践应用:综合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体现工程思维。 五、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区分直线/曲线运动。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推理能量传递规律,用流程图分析多形式运动特征。 3.探究实践:设计斜面实验验证小球轨迹,制作车辆模型测试制动距离。 4.态度责任:关注交通安全,提出基于科学依据的出行建议。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征: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擅长动手实验;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发展。 2.认知基础:已学习“力改变物体形状”(三年级),但未系统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3.学习难点:抽象理解“能量”概念,综合应用多因素分析复杂场景(如车辆制动)。 七、学习活动设计 (一)活动1:力与运动的侦探任务(《运动与力》) 1.目标:通过实验归纳“力改变运动状态”的规律。 2.过程: (1)实验:用吹风机吹动不同物体(纸片、乒乓球),记录启动/停止时间。 (2)推理:绘制“物体质量—所需力大小”关系图。 3.跨学科:数学(数据统计)、美术(设计实验记录单)。 (二)活动2:小球运动轨迹大挑战(《小球的运动》) 1.目标:探究不同条件下小球的路径变化及能量影响。 2.过程: (1)搭建斜坡、弯道装置,观察小球滚动轨迹。 (2)对比不同高度释放小球碰撞纸杯的距离,推导能量大小。 3.跨学科:体育(投掷角度与距离)、技术(搭建轨道结构)。 (三)活动3:运动形式博览会(《运动的形式》) 1.目标:分类机械运动形式并理解其特点。 2.过程: (1)观察生活实物(钟摆、风扇、弹簧)运动形式,自主命名分类。 (2)编制《运动图鉴手册》,比较振动、旋转的异同。 (四)活动4:小小交通规划师(《车来了》) 1.目标:设计安全行车方案,应用速度与制动知识。 2.过程: (1)测算玩具车在不同路面(光滑/粗糙)的制动距离。 (2)基于数据制定“校园行车安全指南”,提出限速建议。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法:如“小球能量对比实验”———明确变量控制(释放高度统一),观察碰撞结果。 2.项目驱动法:“安全指南设计”中分解任务:测量→分析→提案→答辩。 3.直观演示法:使用慢动作视频拆解复杂运动(如秋千摆动轨迹)。 九、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分组完成轨道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