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6099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6218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下册,整体,空气,第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空气》 单元主题 空气探秘之旅———从无形到有形的科学探索 课时安排 7课时 一、单元主题 “空气探秘之旅———从无形到有形的科学探索” 围绕空气的存在、成分、性质与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空气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培养科学思维与环保意识。 二、单元情境 “校园空气实验室” 学生化身“空气小科学家”,接受三项任务: 1.任务一:捕捉隐形者(证明空气存在及性质); 2.任务二:解密空气配方(探究空气成分); 3.任务三:空气行动派(设计空气应用方案)。 最终成果:制作《空气科学报告》并在科技节展示。 三、课标分析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课标》P24) 学习内容 2.2 空气的成分与性质(5~6年级:描述空气组成,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段目标 (5~6年级) 能通过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6课《空气的成分》 、第7课《氧气》、第8课《二氧化碳》 、第9课《燃烧》、第10课《灭火与逃生》和第11课《让空气更清新》 六课内容。 第6课《空气的成分》通过蜡烛燃烧实验证明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氧气支持燃烧,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定量分析: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1%)。 拓展氮气用途(液氮医疗、食品保鲜)。 第7课《氧气》探究氧气性质:无色无味、助燃性(带火星木条复燃)。 用途:呼吸、医疗、炼钢;强调高浓度氧的危害(氧中毒)。 实验:观察氧气助燃现象。 第8课《二氧化碳》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无色无味、不助燃、比空气重(下方蜡烛先灭)、使石灰水变浑浊。 用途:灭火剂、制冷剂、碳酸饮料;安全警示(地窖通风防窒息)。 第9课《燃烧》探究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点。 探究不同物质燃点差异(纸 vs 木材);烧伤急救处理(冷水冲洗)。 第10课《灭火与逃生》探究灭火原理: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燃点以下。灭火器使用步骤(提、拔、压、扫);火灾逃生技巧(湿毛巾捂口鼻、低姿行进)。实验:“纸锅烧水”证明水吸热降低温度。 第11课《让空气更清新》探究空气污染源: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污染。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新能源开发、废气净化;公民环保责任(低碳生活)。 六课之间按照知识递进链排列: 成分认知(第6课)→ 单质性质(第7、8课)→ 化学变化(第9课燃烧)→ 应用实践(第10课灭火、第11课环保)。 第6课为基础,揭示空气组成,为后续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性质做铺垫。第7、8课并列探究两种关键气体的特性,共同指向燃烧现象(第9课)。第9课为核心枢纽,燃烧条件与氧气、二氧化碳性质直接关联,并衍生出灭火(第10课)与环保(第11课)的应用主题。 第10-11课聚焦实践,将知识转化为生存技能和社会责任,体现“科学服务生活”的课程理念。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说出主要成分及作用; 2. 理解燃烧需氧气,列举空气污染后果。 科学思维 1.通过对比实验(如蜡烛熄灭实验)推理空气成分; 2.用数据验证假设。 探究实践 设计“空气质量检测”方案,制作简易氧气检测装置。 态度责任 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提出减少校园PM2.5的可行措施。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实验兴趣浓厚,但设计变量控制实验能力较弱。 2.认知基础:已知“风是空气流动”,但对成分定量认知不足;能操作简单仪器(注射器、天平)。 3.学习难点:理解“氧气占比21%”的抽象概念;设计严谨的对比实验。 七、学习活动设计 第6课 《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探秘 1. 认识空气不是单一气体 2. 验证氧气支持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