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6101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物质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20303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单元,青岛,下册,整体,物质的变化,第六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6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主题 探秘物质变形记———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解码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探秘物质变形记———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解码 二、单元情境 “物质侦探社”破案行动 学生化身“物质小侦探”,通过破解“蜡烛消失之谜”“铁器神秘变色案”“防锈技术失窃案”三大科学案件,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最终在“物质变化博览会”展示破案成果。 三、课标分析 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2.1 物质的三态变化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2.3 物质变化的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段目标 (5~6年级) 5~6年级: ①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解释燃烧、生锈等现象的本质 ②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物质变化的条件(如铁生锈需水、空气) 教材分析 第1课 《蜡烛燃烧》 探究蜡烛熔化(物理变化)与燃烧(化学变化)的区别 现象感知 → 建立变化分类概念 第2课 《铁生锈》 对比铁片在干燥/潮湿环境中的变化,理解化学变化的缓慢过程 深化探究 → 分析变化条件 第3课 《防锈技术》 设计涂层、合金等方案阻止铁生锈 应用迁移 → 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①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② 理解物质变化的条件与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 ①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铁生锈条件 ② 用“结构-性质-用———模型解释防锈原理 探究实践 ① 设计蜡烛燃烧产物检测实验(石灰水变浑浊) ② 制作铁锈对比标本 态度责任 ① 认识合理利用物质变化改善生活 ② 树立环保意识(如减少金属浪费)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具,但对“新物质生成”概念理解较模糊。 2.认知基础:已知冰融化、纸折叠等物理变化,但对燃烧、生锈的化学本质缺乏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分子重组),需通过可视化实验突破。 七、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第1课 《蜡烛燃烧》 案件1:蜡烛消失之谜 ① 对比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差异 ② 验证燃烧产生新物质(CO ) ① 实验:收集燃烧气体通入石灰水(科学+化学) ② 数学:记录熔化与燃烧时间折线图 第2课 《铁生锈》 案件2:铁器神秘变色案 ① 探究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② 理解缓慢氧化概念 ① 对比实验:设置干燥/潮湿/油封铁片组(科学) ② 语文:撰写《铁锈日记》连续观察报告 第3课 《防锈技术》 案件3:防锈技术失窃案 ① 设计三种防锈方案并验证效果 ② 理解技术对资源的保护价值 ① 工程制作:涂油、刷漆、镀锌铁片对比(技术与工程) ② 社会调查:记录家庭防锈措施(社会实践) 八、教学方法 1.案件驱动法:以“侦探破案”情境导入,用“证据袋”(实验材料包)激发探究动机。 2.可视化实验: (1)蜡烛燃烧:用干燥烧杯罩火焰观察水雾,石灰水检测CO 。 (2)铁生锈:用氯化钙加速生锈,24小时观察颜色变化。 (3)工程迭代设计:防锈方案设计→制作→测试→优化(如涂层厚度影响效果)。 九、学习方法 1.证据链构建:用实验记录单串联“猜想→证据→结论”,形成科学推理闭环。 2.微观模型辅助:用磁力片模拟分子重组(如Fe + O → Fe O ),化解抽象概念。 3.家庭实验室:拓展任务“厨房中的物质变化”(如小苏打+醋产生气泡)。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 1.过程性评价(60%):实验操作规范度、侦探任务卡完成度 2.终结性评价(40%):“物质变化博览会”成果展示(模型+报告) (二)分活动评价表 蜡烛燃烧 实验结论 区分熔化与燃烧现象 准确描述两种变化特征 用分子模型解释本质差异 铁生锈 方案设计 设置2组对比实验 控制变量(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