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人体感知环境》 单元主题 感官探秘者———解密人体感知环境的智慧 课时安排 6课时 一、单元主题 感官探秘者———解密人体感知环境的智慧 二、单元情境 “小小健康特工队” 班级成立“感官探秘特工队”,通过五周任务破解人体感知密码: 任务1:破解视觉密码(《视觉》) 任务2:守护光明行动(《预防近视》) 任务3:声音追踪计划(《听觉》) 任务4:气味味道侦探(《嗅觉和味觉》) 任务5:触感破译行动(《触觉》) 最终制作《感官防护手册》并在校园科普日展示。 三、课标分析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学习内容 5.1人体感知环境的方式(5-6年级) 学段目标 (5~6年级) 描述感觉器官功能,理解保护方法,探究感官与环境互动的规律 跨学科概念 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视觉》《预防近视》《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5课内容,围绕人体感知环境的机制展开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感觉器官的结构、功能及保护方法。 第1课《视觉》 核心内容为眼球结构(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及功能;视觉形成原理(光线反射→视网膜成像→信号传至大脑);常见眼病(近视、结膜炎)及保护方法(远眺、眼保健操)。实验活动:模拟眼球成像实验(蜡烛、凸透镜、纸屏)。 第2课《预防近视》核心内容为近视成因(晶状体凸度调节失衡);视力测试方法(标准对数视力表使用规范);预防措施(控制电子产品使用、保持正确坐姿)。实验活动:探究晶状体凸度与视物距离的关系(不同凸度透镜对比)。 第3课《听觉》核心内容为耳朵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功能;听觉形成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耳病预防(避免频繁掏耳、防噪音)。实验活动:制作简易听诊器,观察声音传导。 第4课《嗅觉和味觉》 核心内容为嗅觉产生(气味分子→嗅细胞→嗅觉神经→大脑);味觉产生(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嗅觉与味觉的相互影响(如感冒时“食不知味”)。实验活动:蒙眼嗅闻食物,验证嗅觉对味觉的影响。 第5课 《触觉》核心内容为触觉形成机制(皮肤神经受刺激→信号传至大脑);皮肤敏感度测试(指尖、手背、手肘的神经分布差异);.常见皮肤病(痱子、湿疹)及保护方法(保持清洁)。实验活动:棉棒触碰测试不同部位皮肤敏感度。 五课分别对应五种感觉系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独立成课但统一于“人体感知环境”主题。 遵循“结构→功能→保护”的认知逻辑:每课先解析器官结构,再说明感知机制,最后强调健康保护。 《视觉》与《预防近视》:前者奠定视觉原理基础,后者延伸至常见视觉问题及防护。《嗅觉和味觉》:揭示感官协同作用(如“嗅味影响食味”)。 《触觉》:补充皮肤作为最大感觉器官的功能,完善感知系统认知。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感觉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如视网膜感光→成像) 探究实践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感官功能(如闭眼摸物测试触觉灵敏度) 科学思维 通过建模分析视觉成像原理,运用类比解释听觉传导机制 态度责任 制定《感官保护公约》,宣传安全用耳用眼知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 (1)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具,但对神经传导等微观机制理解困难 (2)热衷角色扮演类探究活动 2.认知基础 (1)已知眼睛看物、耳朵听声等表象功能 (2)缺乏对感觉器官工作机制的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 (1)理解视觉成像的光学原理 (2)建立“刺激-传导-感知”的神经模型 七、学习活动设计 (一)活动一:视觉侦察行动(对应第1-2课) 1.活动目标: (1)理解眼球结构与视觉形成原理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