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苏联(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从一国到多国: 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的版图(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影响 面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美国如何应对?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实行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 成立 影响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实质: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③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又是如何应对呢? 2.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的发展: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背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1953年3月,莫斯科举行 斯大林哀悼仪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垮了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1953———1964) 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访华。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1964年下台。 赫鲁晓夫(1894-1971年)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玉米哥 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3.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因心脏病去逝。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4年-1982年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3.勃列日涅夫改革: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