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23《“蛟龙”探海》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语句,了解核心事件。 2.拟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3.查阅资料,了解来龙去脉,知晓深潜发展。 教学重点 1.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复述课文内容。 2.拟小标题,梳理事情经过,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了解来龙去脉,知晓深潜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伟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一代又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不仅翱翔太空,实现了九天揽月,同时也深潜大海,完成了五洋捉鳖的壮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探海》,了解我国在载人深潜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浏览,知“深潜” 1.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课文以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深潜7000米海试为核心,详细描述了海试团队从准备到下潜的全过程(包括出征仪式、3小时下潜监控、成功坐底7020米等细节),并结合同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航天奇迹,展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和航天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追问:你圈画了哪些语句,为什么要圈画这些语句? 预设——— “2012年6月24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创造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直接点明核心事件) “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记录海试准备的关键细节) “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明确下潜结果与意义) “这一天(6月24日),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正好这一天‘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关联同日航天成就,凸显科技突破的综合性) 2.讨论:阅读叙事类文章的时候如何圈画关键句?(哪些句子是关键句?) 预设——— 圈画核心事件句、圈画过程细节句、圈画意义揭示句(情节推进句、人物刻画句、环境描写句、主题揭示句、过渡句/段……) 三、概括,述“深潜” 1.《太空一日》中,作者采用小标题,不仅让读者一目了然文本内容,还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明晰,如果《“蛟龙”探海》也用小标题,你会如何划分结构,并分别拟什么小标题呢? 预设——— 1 - 4段 深海的召唤 5 -10段 “蛟龙”来了 11-15段 潜入深蓝 16-20段 海天对话 21段 永不停歇 2.阅读文章11-20段,复述相关内容。 预设——— 2012年6月24 日清晨,“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带着“蛟龙”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北京时间4时20分,三位试航员进入潜水器开始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下潜。北京时间9时07分,“蛟龙”号成功坐底7020米。同一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与“蛟龙”号一起创造了中国的“海天”奇迹! 3.再读课文,说说在探海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科研人员是怎么战胜这些困难的? 预设——— 天气环境的挑战:探海当天遭遇“风雨突袭”,大海如同“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恶劣的天气条件对海试的顺利进行造成了直接阻碍。 多次深潜试验的艰辛:海试团队需要“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深潜试验”,从2009年的1000米到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每一次突破都需克服技术和环境的双重挑战,过程充满坚持与艰辛。 4.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补充资料——— 中国人在海洋深潜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