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观察土壤的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不同层次的土壤差异。 2.观察土壤的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 3.观察比较不同的土壤标本,说明各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措施。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厚度一般从数十厘米到两米。 不同角度下,土壤的特性是存在不同的,例如,土壤的颜色、土壤的质地、土壤的组成成分是存在差异的。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 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按照地理学的划分,青色的土可以看作是水稻土,水稻田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土壤中的铁离子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亚铁离子。 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一般大于2mm(或1mm)的土壤颗粒称为石砾。 一般在0.02mm(或0.05mm)到1mm大小的土壤颗粒称为砂粒。 一般在0.002mm-0.05mm大小的土壤颗粒称为粉粒;。 一般低于0.002mm大小的土壤颗粒称为黏粒。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比例。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空气 20%-30%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水分 20%-30% 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矿物质 45%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土壤有机质 5% 成熟的土壤包括:基岩、成土母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和淀积层。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成土母质层 基岩 该层主要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迁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是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粒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如大量施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成熟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