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遗传和变异》 单元主题 生命的密码———遗传与变异的奥秘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生命的密码———遗传与变异的奥秘 二、单元大情景 “生命科学侦探团” 学生化身“遗传侦探”,通过调查家族特征、破解豌豆实验密码、分析恐龙灭绝之谜等活动,探索遗传与变异的规律,最终制作《生命密码档案》并在“校园科学博览会”展示成果。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学习内容 8.5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传递,可发生改变 8.6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进化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子代与亲代的相似与差异; ②通过化石资料分析生物进化现象; ③设计实验探究遗传规律(如豌豆实验)。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细胞》《像与不像》《灭绝的生物》三课。 第一课《细胞》 以微观视角揭示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学生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等活动,认识细胞的形态多样性(如植物细胞的长方形结构、动物细胞的圆形结构),学习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特有的细胞壁)。通过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的案例,理解细胞在生物生长和繁殖中的作用,为后续遗传变异概念奠定微观基础。 第二课《像与不像》 聚焦宏观遗传变异现象。学生通过对比自身与家人的体貌特征(如脸型、眼睛),观察动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如苹果树结果的一致性vs果实大小的差异),归纳遗传(“种瓜得瓜”)与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的概念。通过解释“黄色猫妈妈生黑色小猫”等案例,理解变异受亲代基因组合影响,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成因认知。 第三课《灭绝的生物》从历史维度探讨生物进化。学生通过分析化石(恐龙骨骼、昆明鱼化石)证据,了解灭绝生物与现存生物的相似性(如猛犸象与大象的体型特征),推测生物亲缘关系。结合地层化石信息,认识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遗传变异在生物适应与灭绝中的作用。 三课之间按照“微观结构→宏观现象→历史演化”的递进链条排布: 1.基础支撑关系 《细胞》揭示生物体基本单位,解释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如基因位于细胞核内),为《像与不像》中遗传变异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2.机制延伸关系 《像与不像》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如基因传递与突变)直接解释《灭绝的生物》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异,阐明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存续或灭绝的机制。 3.实证闭环关系 《灭绝的生物》通过化石证据(如翼龙与鸟类的骨骼相似性)反向验证《像与不像》中的遗传变异理论,形成“现象→机制→证据”的科学探究闭环。 三课层层递进,构建“结构→功能→演化”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引导学生从多尺度理解生命本质。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描述遗传与变异现象; 2. 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3. 解释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 科学思维 1. 通过数据归纳遗传规律(如显隐性特征); 2. 用比较法分析化石证据。 探究实践 1. 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2. 设计豌豆杂交模拟实验; 3. 绘制生物进化时间轴。 态度责任 1. 认同生物多样性价值; 2. 树立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具,但对微观概念(如DNA)理解较难。 2.认知基础:已知“孩子像父母”现象,但未系统学习遗传机制。 3.学习难点:显隐性基因的概念、自然选择的动态过程。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第1课《细胞》 1. 微观侦探室 观察细胞结构,认识DNA功能 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科学+技术); 用扭扭棒制作DNA模型(美术)。 2. 基因密码解读 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 角色扮演“基因指令员”(语文戏剧)。 第2课《像与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