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临其境》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聚焦沉浸式艺术,是初中美术课程中极具特色与创新的内容。它系统介绍了沉浸式艺术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及艺术元素的运用等知识,为学生打开了全新的艺术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但艺术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在以往的美术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但对于沉浸式艺术这种新兴艺术形式较为陌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创意挖掘、技术运用和团队协作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可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实践示范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敏锐感知沉浸式艺术作品中的空间、光影、色彩等元素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和情感表达。 2. 提升对不同表现形式的沉浸式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运用多种艺术媒介和表现手法进行沉浸式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2. 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沉浸式艺术作品。 创意实践 1. 学会从生活、文化等多维度获取灵感,挖掘独特的创意和主题进行沉浸式艺术设计。 2. 在实践中勇于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文化理解 1. 了解沉浸式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认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2. 体会艺术与科技、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深入理解沉浸式艺术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2. 熟练掌握空间、光影、色彩、材质等艺术元素在沉浸式艺术中的运用方法。 3. 掌握互动装置和多媒体技术在沉浸式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技巧。 4. 明确小组合作创作沉浸式艺术作品的流程和方法。 难点 1. 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挖掘独特创意,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2. 协调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和创意瓶颈。 3.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让观众获得深刻体验。 4.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艺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参观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多媒体设备、展示道具、评价表格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引发思考 (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精彩的沉浸式艺术展览视频。视频中,观众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空间,光影交织、音效环绕,观众与艺术作品进行着互动,沉浸其中。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艺术形式与我们以往接触的艺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3)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让学生初步感受沉浸式艺术的独特魅力。 (4) 再次强调视频中艺术作品的特点,如多感官体验、互动性等,加深学生的印象。 (5) 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沉浸式艺术作品图片,如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teamLab的数字艺术作品等。 (6) 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作者和大致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沉浸式艺术的多样性。 (7)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作品的空间布局、光影效果、色彩搭配等元素,提问学生这些元素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视觉感受。 (8)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身临其境,探索沉浸式艺术的奥秘。 1. 认真观看视频,沉浸在视频所呈现的艺术氛围中。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 3. 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感受不同作品的独特之处。 4. 参与关于图片元素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视觉感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