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 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导入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能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这样的诗叫干谒诗。 学习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反复朗读、背诵古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 导学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2、查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诗歌的内容是如何照应题目的? 5、圈画出你觉得用的好的词语,并赏析这些句子。 导议 1、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洞庭湖的景象? 2、任选一联诗句进行赏析。(从练字、修辞的角度赏析) 3、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露心声? 展示 1、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诗歌。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洞庭湖的景象? 4、任选一联诗句进行赏析。(练字、修辞) 5、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运用了哪些手法表露心声?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干谒诗 干谒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是求人之诗。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应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为干谒诗, 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 不失身份。 措辞要不卑不亢, 不露寒乞相, 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赏析诗句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翻译: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漲,和岸上几乎平接。 (天光映入湖面)湖水彷彿涵融著整個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