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时 分子 原子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 学业要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本课时首先从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然后通过认识分子的性质和生活中宏观现象的联系,结合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初步形成宏微结合的观念,最后通过生活现象和以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进而构建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学、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微观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素养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了解原子的部分结构。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续表 教学重点 1.认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2.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合物的命名。 3.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合物的命名。 2.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新知探究] 一、分子 [问题]1.电解水能够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能够助燃,氢气自身能够燃烧,水能够灭火,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再具有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呢 2.分子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过渡]分子可以再分吗 什么情况下会分解 分成什么微观粒子呢 1.水变成水蒸气。 2.电解水时,水分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二、原子 [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 [问题]1.由电解水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哪些规律或结论 2.水发生气态、液态、固态“三态”变化的实质 [教师总结]1.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思考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 学生回忆微观粒子的性质并总结分子的性质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3)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分子的基本特征: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的质量很小;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④分子之间有空隙。 学生通过看图和老师讲解得出:(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2)由水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距离大小发生变化导致的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出现的分子构成的物质,并让学生产生疑问:哪些类别的物质由分子构成 由学生自己通过知识迁移,分子是微观粒子的一种,所以分子具有微观粒子的所有性质 续表 [总结]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原子新分子 2.原子的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