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学习目标 栏目导航 新课导入 课程讲授 课堂小结 当堂评价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认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过程;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知道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科学思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科学探究:通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体验其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固(放热) 熔化(吸热) 升华(吸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新课导入 自然界的水循环 北方的同学们,今年我们过了一个干热的夏天,我每天就是盼着老天下点雨。这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然界里的水在不停地变化着形态,也在不停地移动着位置,为地球提供了物质移动的载体和动力,你知道它们都是以哪些形式在循环呢?在这些循环中它们的物态进行着怎样的变化呢? 水循环 01 课程讲授 陆地水循环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洋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的途径: ② ①蒸发 ②降水 ③水汽输送 ④径流 ⑤蒸腾 海洋 陆地 ⑥下渗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云 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一朵朵白色的云。 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相互聚集,形成了大水滴下降成为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熔化也形成雨滴掉下来。 雨 水滴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 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便凝固成雪珠、小冰晶或雹子,气流减弱时回落,上升的气流再增大时,它们再上升,如此上下翻滚,它们就可能逐渐成为大冰雹,降落到地面。 雹 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大雪花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雪 深夜或清晨,地面气温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雾 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露 夜晚,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霜 总结:七个三 1.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 2.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 3.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 4.三个互逆过程:①熔化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 5.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6.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熔化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7.三个条件:①晶体熔化:达到熔点;继续吸热。②晶体凝固: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③液体沸腾: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课堂练习 例1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霜前冷”是因地面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才会发生凝华现象;“雪后寒”是因雪熔化要吸收热量。 水是珍贵的资源 02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储存有大量的热 含大量盐类物质(盐度) 海水的运动:波浪、洋流、潮汐 江河湖泊水、冰川、土壤水、地下水 云、雾、霜、露、雨、雪的形成 地球上的水 01 02 海洋水97.47% 淡水2.53% 水体比例: 可以利用的占淡水的11%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 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寓意接水,与节水音似。 淡水奇缺,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