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2.4气味告诉我们 核心概念: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学生能说出鼻子是嗅觉器官,知道气味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物品(如食物、大蒜等)。 学生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典型气味特征(如花椒的辛辣、水果的香甜)。 2.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对比不同物品的气味,初步建立"气味与物品特征相关联"的逻辑关系。 学生能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的判断依据(如"我闻到了刺鼻的味道,可能是洋葱")。 3.探究实践 学生能规范完成"闻气味"的操作(保持距离、轻轻扇闻),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能通过布袋游戏验证嗅觉的判断准确性,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4.态度责任 学生对感知气味产生持续探究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气味相关的实验活动。 学生初步形成"感官需要保护"的意识(如不直接接触刺激性气味物品)。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嗅觉功能的认知:通过实物观察(大蒜/洋葱等)建立"气味-物品"的直接关联。 科学方法的体验:布袋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封口、打乱顺序)和记录单的填写。 2.教学难点 抽象概念具象化: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理解"气味是物品的特性"这一抽象概念(需通过多感官联动,如结合味觉拓展)。 实验干扰因素控制:学生易受视觉经验干扰(如闭眼闻气味时产生犹豫),需通过游戏化设计降低心理门槛。 教学准备: 实物样本(确保安全、无刺激性过敏风险);大蒜(剥开)、洋葱(切片)、花椒、棉花(无香型);可选补充:水果切片(苹果、香蕉、橙子等,用于拓展游戏);不透明布袋(4个,可封口);记录单(打印或手绘,包含“布袋编号”“我的观察”“正确结果”三栏);扇闻工具(如小纸板,教学生正确闻气味的方法);气味相关的简短动画或图片(如《鼻子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 聚焦:唤醒经验,明确问题 (约4分钟)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鼻子大冒险’!先看一个小视频(播放视频)。视频里的人们闻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反应?” (引导观察) (预设:自由回答:香喷喷的饭菜、臭臭的东西、打喷嚏、流口水...) 2.“哇,气味真神奇,能带给我们这么多感觉!那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闻到一种气味,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或者想起什么事情?” (联系生活经验) (预设:分享个人经历:闻到花香知道是花园、闻到烤面包香想吃、闻到药味知道要吃药...) “太棒了!看来气味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那么,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和物品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用我们的小鼻子,一起来探索‘气味告诉我们的秘密’!准备好了吗?” 4.引出核心问题:气味与物品特性的关系,今天我们来研究《气味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醒学生对气味的感知经验,引导分享生活中的气味经历,激发兴趣,引出气味与物品特性关系的核心问题,为后续探索“气味告诉我们”的主题做好铺垫。) 二、 探索:观察感知,建立联系 (约20分钟) 活动一:认识鼻子与感知气味 1.“我们的鼻子就是专门闻气味的‘小雷达’!(指鼻子)看,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展示大蒜、洋葱、花椒、棉花)。大家认识它们吗?猜猜它们闻起来会是什么感觉?” (认识嗅觉器官,预测气味) (预设:识别物品,预测气味:大蒜臭/辣、洋葱辣/呛、花椒麻/香、棉花没味...) “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科学地闻一闻’!记住:保持一点距离,用手轻轻扇动气味飘过来闻(示范动作)。每人选1-2样,闻完后小声告诉同桌你闻到的气味特点。” 学习安全闻的方法,初步观察描述 (预设:实践操作,描述:大蒜很冲/刺鼻,洋葱让人想流眼泪/辣,花椒麻麻的/有点香,棉花没什么味道...)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大蒜有刺鼻的气味,洋葱有辛辣的气味,花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