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桌小伙伴》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同桌小伙伴》是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通过诗歌引出主题,让学生关注同桌。安排了观察同桌外貌特征和撕贴人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但对人物外貌特征的观察不够细致。他们身心发展处于快速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习困难在于准确把握人物外貌特征和完成撕贴人物作品。可通过引导观察、示范操作等突破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敏锐观察同桌小伙伴的五官和外貌特征,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2. 体会撕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艺术表现 1. 运用撕贴的方法,大胆创作表现同桌小伙伴的形象。 2. 掌握撕贴人物的基本步骤,如撕脸型、贴五官等,提高动手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 1. 在撕贴人物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对同桌形象进行创意表现。 2. 尝试用不同的纸张和色彩进行撕贴,探索多种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 1. 理解同桌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情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 了解撕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细致观察同桌小伙伴的外貌特征,准确把握五官特点。 2. 熟练掌握撕贴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能够用撕贴画的形式生动表现同桌的形象。 难点 1. 精准表现同桌独特的外貌特征,使作品具有个性。 2. 合理安排撕贴的位置和比例,使人物形象协调。 3. 在撕贴过程中发挥创意,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彩色纸张、剪刀、胶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1) 教师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视频,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 (2) 视频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场景,提问:“小朋友们在视频里都做了什么呀?他们相处得怎么样?” (3) 教师接着引入话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一个每天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同桌。大家能说一说和同桌之间发生过哪些开心的事情吗?” (4) 教师展示一首关于同桌的诗歌:“你左我右做同桌,互帮互助快乐多,共同学习成长快。”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同桌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同桌情谊的重要性。 (6) 教师总结:“同桌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伙伴,今天就让我们用美术的方式来描绘我们可爱的同桌小伙伴。” (7) 教师板书课题《同桌小伙伴》,并在黑板上简单勾勒出课题的轮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8) 教师鼓励学生带着对同桌的喜爱和期待,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1.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分享自己看到的场景。 2. 踊跃发言,讲述和同桌之间的开心事。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 对描绘同桌小伙伴充满期待。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能力: 情感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分享故事和朗读诗歌,营造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同桌的情感共鸣,自然引入课题,为后续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新课讲授 活动一:说一说 观察同桌 (1)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五官,如眼睛的大小、形状,眉毛的浓淡、长短,鼻子的高低、宽窄,嘴巴的大小、形状等。 (2)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大家要像小侦探一样,认真观察同桌的每一个细节,等会儿要和大家分享你观察到的独特之处。” (3)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观察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如:“看看同桌的眼睛,是像弯弯的月牙,还是圆圆的葡萄呢?” (4) 观察一段时间后,教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