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各种形式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如车的行驶、电器的工作等,提出关于能量的问题,如 “车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哪些现象体现了能量” 等,并通过讨论、调查等方式收集证据。 参与 “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 活动,能准确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应的能量形式(来源)以及物体发生的变化,如 “超声波清洗眼镜” 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声能,变化是 “污渍脱离眼镜”。 在小组合作中,能分工完成观察、记录和讨论任务,清晰表达自己的发现,倾听他人观点,共同归纳身边常见的能量形式及其作用,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车的能量来源和身边的能量现象,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能量的多种表现形式(声、光、电、热、磁、化学能等),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从 “能量使物体发生变化” 的现象中,推理出能量的作用 ——— 能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运动状态,理解 “能量是物体工作的动力”,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结合 “各种能量最终可转化为机械能” 的结论,认识能量形式之间的关联性,初步建立 “能量转化” 的思维,培养系统思维。 (三)科学素养 知道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化学能(如汽油、食物中的能量)等,了解每种形式的典型现象。 理解能量的作用:能使物体发生变化,如电能使灯泡发光、热能使水沸腾、机械能使车运动等。 认识到能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生命活动、科技发展的基础,如人类利用食物中的化学能维持生命,利用电能驱动电器,体会能量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责任态度 在观察和记录能量现象时,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如实记录,不编造数据,培养科学诚信。 激发对能量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观察生活中的能量变化,主动思考能量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调查家庭用电器的用电情况,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明白合理利用能量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识别身边常见的能量形式(声、光、电、热、磁、化学能等),并能举例说明每种能量使物体发生的变化。 理解能量的作用:能使物体的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如热能使冰融化、机械能使车行驶。 知道各种能量形式最终可转化为机械能,使物体运动起来。 (二)难点 准确判断不同现象对应的能量形式,尤其是不易直接观察的能量(如化学能、磁能),需要结合现象的本质分析,如汽油驱动汽车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理解 “能量转化” 的概念,即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如电能→光能、化学能→机械能),这一过程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感知。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内容包括行驶的汽车、发光的灯泡、沸腾的水、转动的风扇、播放音乐的音箱等生活场景。提问学生:“视频中这些物体为什么能运动或发生变化?它们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动力’吗?”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 “能量” 的概念,进而提问:“我们身边的能量有哪些表现形式?它们让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通过丰富的生活场景视频,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对 “能量” 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能量与物体变化的关联,为后续探究铺垫。 (二)探究活动 活动 1:探究车运动的能量来源 提问:“车的行驶需要能量,除了汽油,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车动起来?这些方法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让车动起来的方法(如电动车用电、太阳能车靠太阳能、人力车靠人的力气等),并记录能量来源(电能、太阳能、人体的化学能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汇总板书:汽油(化学能)、电(电能)、太阳能(光能)、人力(化学能)等。 小结:车运动的能量可以来自多种形式,这些能量最终都转化为使车运动的机械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