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96808

5.《动物的斑纹》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0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223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动物的斑纹,教案,格式
  • cover
《动物的斑纹》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用拓印等方法制作版画”要求,引导学生尝试简单版画创作。教材先呈现带斑纹动物,助学生了解斑纹特点与规律,后展示版画作品《雏鹰》,让学生感受版画魅力。本单元课程从叶子、石头创作过渡到动物斑纹表现,逐步提升难度,让学生了解美术形式原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观察不够细致,动手能力有限。在之前课程中,学生学习了压印等方法,为本课学习做了铺垫。不过,用版画表现动物斑纹对他们有挑战,教学中需多引导观察,通过示范、实践让学生掌握方法。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了解动物身上各种各样的斑纹,体会其独特的美。 2. 感受版画作品《雏鹰》的线条、色彩特点和视觉冲击力。 艺术表现 1. 学习用剪、撕、划、拼、叠等方法制作底版,印出动物的斑纹。 2.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初步尝试表现动物斑纹的版画创作。 创意实践 1. 探索不同纸材和工具制作底版产生的不同印制效果。 2. 在制作底版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动物斑纹。 文化理解 1. 了解动物斑纹的作用,培养跨学科思维。 2. 认识版画家栋方志功及其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观察动物身上的斑纹,体会斑纹独特的美。 2. 学习用版画的方法表现动物斑纹。 3. 掌握制作底版的方法,如剪、撕、划、拼、叠等。 难点 1. 选择合适的方法,恰当排布斑纹元素制作底版。 2. 理解动物斑纹的规律和美感,并在版画中体现。 3. 安全、熟练地使用工具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颜料、画笔,各种材质纸张,版画工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画一画,感知斑纹的变化之美 引导欣赏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中常见的带有明显斑纹的动物图片,如老虎、斑马等,让学生仔细观察。 (2)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动物斑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老虎的斑纹像一条条黑色的丝带”。 (3) 教师提问:“这些动物的斑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排列等方面进行思考。 (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动物斑纹的多样性。 (5) 教师布置小练习:“用画笔把你觉得最神奇的动物斑纹画下来。说说你的发现。” (6)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姿势和握笔方法。 (7) 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观察,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8) 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画的斑纹,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和评价。 总结特点 (1) 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说说斑纹的特点以及为什么觉得这个斑纹最神奇。 (2)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引导他们用美术语言来描述斑纹的特点,如“点状的斑纹很可爱”“线状的斑纹很有动感”。 (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动物斑纹的形态,有点状、线状、面状等。 (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斑纹的分布方式,如整齐排列、不规则排列等。 (5) 教师提问:“动物身上的斑纹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思考斑纹与动物生存的关系。 (6) 教师举例说明动物斑纹的作用,如老虎的斑纹可以帮助它们在树林中隐藏,斑马的条纹可以混淆捕食者的视觉。 (7) 教师总结动物斑纹的作用,强调斑纹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动物生存策略的一部分。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斑纹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服装设计、建筑装饰等。 1. 观察动物图片,描述斑纹特点。 2. 画出自己觉得神奇的动物斑纹。 3. 展示作品,分享斑纹特点和感受。 4. 思考动物斑纹的作用。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表达清晰: 思考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和描绘动物斑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体会斑纹的独特之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 仔细观察,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