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生长》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内容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并记录生长。教材呈现多件艺术作品与摄影图片,帮助学生欣赏、感知、理解艺术家表现技法,体会万物生长的力量美与精神美,为后续美术学习打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观察不够细致,美术表现能力有限。他们在生活中对植物有一定接触,但对其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缺乏深入了解。教学中需采用趣味性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用美术记录的兴趣,突破表现能力的局限。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观察并感受植物生长的美感,体会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 2. 欣赏名家名作,理解艺术家通过美术元素表现万物生长的手法。 艺术表现 1. 尝试用身体模拟、线条等方式表现植物生长。 2. 能用撕纸、拼贴等美术方法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用美术形式表达对植物生长的独特感受。 2. 小组合作创作,探索不同线条组合表现植物生长的方法。 文化理解 1. 了解艺术家作品中蕴含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情感。 2. 体会万物生长带来的希望与美好,初步形成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2. 感知植物生长中旺盛的生命力。 3. 理解美术造型元素在表现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难点 1. 运用抽象表现手法,用线条表现植物生长。 2. 用撕纸、拼贴等方法创作,准确表现植物生长状态。 3. 表达对植物生长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欣赏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课件、神秘盒子道具、植物不同生长期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一演,猜想种子如何生长 引入主题 (1) 教师拿出一颗种子,向学生展示,说:“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这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大家来想一想,它会长成什么样呢?”引导学生围绕种子进行猜想,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2) 进一步提问:“它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经历什么呢?是会遇到阳光雨露,还是会碰到一些小困难呢?”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种子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3) 接着问:“面对外面未知的世界,这颗种子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是兴奋、好奇,还是会有点小害怕呢?”让学生从种子的角度去感受和想象。 (4) 引导学生用身体模拟、表演种子的生长过程,说:“现在,大家就来当这颗小种子,用你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它是怎么生长的。” (5) 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巡视并观察,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比如提醒学生可以表现出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等不同阶段的动作。 (6) 表演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问:“你表演的是一颗什么种子?最后长成了什么样?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7) 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给予肯定和回应,强化学生对种子生长的理解和感受。 (8) 总结学生的表演和分享,自然地引出后续对植物生长的学习。 1. 根据已有科学认知,发挥想象力,说出对种子生长的猜想。 2. 用身体动作模拟种子的生长过程。 3. 分享自己表演的种子类型和最终生长形态。 4. 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评价任务 想象丰富: 表演生动: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激发想象力,让他们更自主地参与到后续学习中。 看一看,发现生长的力量 名作赏析 (1) 结合教材中的中国画作品《春花》《玉兰花开》以及陶艺作品《万物生系列之一》,向学生展示这些作品,说:“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身体表现了种子生长的过程,那艺术家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生长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提示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造型元素,问:“大家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