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0023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161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0课,秦王
  • cover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材分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 出卷网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 本课的难点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 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 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 ①对扫六合、焚书坑儒等故事性较强的事件非常感兴趣,有求知欲。 ②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较难理解。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播放课间音乐)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观看的时候同学们就要注意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展示视频《荆轲刺秦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生:“荆轲刺秦王” 师:“荆轲刺秦王”的义举值得惋惜,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他的牺牲而逆转,最终秦还是完成了统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秦王扫六合”。 讲授新课 师:(画面展示《战国形势图》)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 “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伴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动态显示七国) 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画面动态显示)。在这次战役中,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再也不敢抵抗秦的进攻。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动态显示嬴政图),对六国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画面动态显示六国消失,将秦移向中央放大。)那大家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 生:回答 师: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但敬佩之余有的同学肯定不免又多了几分担忧,为什么?因为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现今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掌控?我想要窥探秦王的秘密,同学们就要发挥协作精神了。下面老师就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参照课本并讨论,秦王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然后大家再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小组抢答的方式汇报给老师,汇报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看书、归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