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08971

3.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384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
  • cover
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西沙月 夜行黄沙道中》。 3.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对比、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对比、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提起辛弃疾,(出示图片)总是能想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然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田园风格的作品之一,(出示图片)短短几十字,却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我们一起随文入境,进入这个夏夜吧! 设计意图:通过豪放派词风对比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随后正音、齐读。 2.诵读正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 ①相机正音:见(xiàn) ②链接旧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导学生理解“见”。 (3)指导读岀节奏感。重点指导: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相机理解句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3.解读诗题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黄沙道中”。 (3)学生齐读词题。 4.知人论世 (1)文学常识 介绍有关词的知识,了解这首词属于小令。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他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辛弃疾兼善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2.探究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每句的意思。 (2)指名说词的大意。理解:别枝、茅店、社林。 3.成果展示 理解:别枝、茅店、社林。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 (2)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注释: [别枝]横斜的树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见]同“现”。 诗词大意: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声声蝉鸣。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探究方法 (1)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2)读下阕,体会情感。 ①同桌讨论: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了呢? ②感受心情: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3.成果展示 (1)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①看到:明月别枝惊鹊。 理解“惊鹊”,感受以动衬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道分外 幽静。 ②听到:蝉鸣、蛙声一片、说丰年。 想象说话: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收,又会说些什么? ③闻到:稻花香。 ④指导朗读,读岀乡村月夜的美。 板书:上阙 月夜景美 说丰年 喜悦 陶醉 (2)读下阕,体会情感。 ①同桌讨论: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