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能发现《书湖阴先生壁》最后两句诗的表达特点,并能说出其他类似的诗句。 【教学重点】 能发现《书湖阴先生壁》最后两句诗的表达特点,并能说出其他类似的诗句。 【教学难点】 能发现《书湖阴先生壁》最后两句诗的表达特点,并能说出其他类似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是题壁诗吗? 预设:题壁诗通常由诗人有感而作,或有所寄托,然后题写在墙壁上。从载体来说,这里所说的墙壁又可分为寺壁、石壁、殿壁、楼壁等。 2.追问:我们学过哪些题壁诗,你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预设: 3.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题壁诗。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板书:书湖阴先生壁)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书湖阴先生壁》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畦(qí)”“闼(tà)”。 3.解读诗题 (1)解诗题:如何理解题目“书湖阴先生壁”?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 ①借助注释,了解“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的别号。杨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②结合学习经验,了解“题”意思是书写,题写;“壁”是指湖阴先生家的屋壁。 ③诗题的意思:题写在湖阴先生屋壁上的诗。 (2)指导学生朗读诗题,注意读准节奏。 预设:书/湖阴先生壁。 4.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先请学生介绍王安石,老师再进行明确: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又因其曾封于舒、荆,死后谥“文”,故又称“王荆公”“王文公”。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其诗有1500余首,很有特色,自成一家。 (2)创作背景。 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诗,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庭院屋壁上。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的屋壁上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寻找答案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课文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点拨:利用注释,理解“苔”“畦”“排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长”“手”。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长:经常、常常。 ②苔:青苔。 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④手:指的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 ⑤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2)诗意梳理: 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4.情境诵读 播放《书湖阴先生壁》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书湖阴先生壁》最后两句诗有什么表达特点呢?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赏析古诗,重点发现第三、四句诗的特点,说说类似的诗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