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正确理解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1.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位移是矢量,质点运动的方向就是位移方向 B.位移的大小就是路程 C.当质点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D.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易错点2 混淆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2.(多选题)某赛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 km,他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分钟,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 km,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 ) A.在整个过程中赛车的瞬时速度大小是108 km/h B.在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0 km/h C.在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率是180 km/h D.赛车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度大小是150 km/h 思想方法练 一、科学抽象———物理模型法 方法概述 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理想化模型法。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没有区别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看成质点 D.百米飞人大赛通过慢镜头回放研究哪个运动员先到终点时,可以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二、极限思维法 方法概述 极限思维法就是将物理量的可能变化推向极限(最小、最大或者某个临界值),充分暴露物理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从而准确判断结果合理与否的一种思维方法。 2.在上海的高架道路上,一般限速80 km/h,为监控车辆是否超速,设置了一些“电子警察”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路面下相隔L埋设两个传感器线圈A和B,当有车辆经过线圈正上方时,传感器能向数据采集器发出一个电信号;若有一辆汽车(在本题中可看成质点)匀速经过该路段,两传感器先后向数据采集器发送信号,时间间隔为Δt;经微型计算机处理后得出该车的速度,若超速,则计算机将对架设在路面上方的照相机C发出指令对汽车拍照,留下违章证据。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微型计算机计算汽车速度的表达式v= ; (2)若L=5 m,Δt=0.3 s,则照相机将 工作。(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D 位移是矢量,其大小等于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其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与质点运动方向无关,选项A错误;质点从初位置运动到末位置时,其运动轨迹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更有可能是往复运动,因此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选项B、C错误,D正确。 错解分析 只有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其余情况位移的大小均小于路程。 2.CD 瞬时速度是指在某一位置时(某一时刻)的速度,赛车做的是变速运动,故“整个过程中赛车的瞬时速度大小是108 km/h”是错误的描述,故A错误;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为9 km,所用时间为5分钟,平均速度大小===108 km/h,故B错误;根据平均速率的定义,在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率'===180 km/h,故C正确;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度是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故D正确。 错解分析 (1)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率也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应根据定义式计算。 (2)瞬时速度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思想方法练 1.C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但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的方法依然重要,引入这个概念很有必要,所以A错误;质点是研究物体运动的一种理想模型,实际不存在,与几何中的点不同,质点有质量,故B错误;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看成质点,选项C正确;百米飞人大赛通过慢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