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把握演讲的主要内容及演讲者的观点。 2.领会演讲词的特点,品味作者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质。 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把握演讲的主要内容及演讲者的观点。 2.领会演讲词的特点,品味作者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演讲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观看视频,概括演讲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针对性,考虑听众对象。 第二,鲜明性,态度明确。 第三,条理性,内容充实。 第四,情感性,语言通俗,感情深厚。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其诗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散文抨击社会时弊,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代表作品:《红烛》、《死水》、《七子之歌》、《五四断想》、《唐诗杂论》等。 写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改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和平,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决然地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有准备发言,但面对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言辞的演讲。三个小时后,他就被特务暗杀了,这也成了闻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读准字词。 卑劣( liè ) 诬蔑( miè ) 捶击( chuí ) 卑鄙(bǐ ) 屠杀( tú ) 赋予( fù ) 挑拨( tiǎo ) 蛮横( hèng 多音字 间 ( jiān )中间 挑 ( tiǎo )挑拨 ( jiàn )离间 ( tiāo)挑担 横 ( héng )横竖 吓 ( xià )吓唬 ( hèng )蛮横 ( hè )恐吓 重点词语 卑劣:卑鄙恶劣。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屠杀:大批残杀。 激变:急剧变化。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格物致知:推究事务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初读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谁在听?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答案) 明确:昆明进步青年,也有特务混杂其中。(点出本篇演讲词的特点之一是有针对性) 2.文章讲了什么? 明确: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点出本篇演讲词的特点之二是鲜明性,态度明确) 3.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3段):痛斥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明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第三部分(6—12段):鼓舞群众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理清行文脉络:首先痛斥反动派罪恶行径,接着剖析反动派虚伪本质,最后号召争取民主和平。 局部探究 (一)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1-3),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第一句和其他几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总分关系 2.第一、二段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痛斥的 明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