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大象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4单元《地壳》 单元主题 地球的脉动———探索地壳的奥秘与灾害应对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地球的脉动———探索地壳的奥秘与灾害应对” 围绕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形成、地壳运动及灾害防御展开,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动态变化的科学本质,培养防灾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地科探险队”科考任务 学生化身“地科探险队员”,接受四项科考挑战: 1.任务1:火山警报(《火山喷发》)→ 模拟火山喷发,分析成因; 2.任务2:地球探秘(《地球的结构》《地壳中的岩石》)→ 制作地球圈层模型,分类岩石标本; 3.任务3:山脉密码(《地壳运动》)→ 模拟板块挤压,解密喜马拉雅山脉抬升; 4.任务4:灾害防御站(《应对地质灾害》)→ 设计社区防灾方案,演练应急避险。 最终目标:完成《地球奥秘科考报告》,举办“地壳科学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8: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8.1 地球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8.2 岩石与矿物 8.3 地壳运动与地形变化 8.4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特征; ②解释火山、地震的成因; ③设计模型说明板块运动; ④提出可行的灾害应对措施。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火山喷发》《地球的结构》《地壳中的岩石》《地壳运动》《应对地质灾害》这5课。 《火山喷发》核心内容为通过模拟实验(土豆泥+番茄酱)探究火山喷发成因,分析岩浆压力释放的过程。观察火山喷发现象,理解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关系。 《地球的结构》核心内容为学习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层模型,通过橡皮泥模型制作深化对圈层厚度和特征的理解。计算各圈层比例,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地壳中的岩石》核心内容为分类探究岩浆岩(玄武岩)、沉积岩(砂岩)、变质岩(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及特征。进行岩石标本观察与沉积岩模拟实验(沙土沉积)。 《地壳运动》核心内容为通过岩层扭曲现象引入板块构造理论,模拟挤压实验展示褶皱形成,关联地震与火山成因。通过橡皮泥模拟岩层挤压,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抬升案例。 《应对地质灾害》核心内容为聚焦地震、滑坡的预防与应对措施,设计防灾海报并演练科学避险方法(如“伏地、遮挡、抓牢”)。社区灾害风险调查与应急方案制定。 本单元以 “现象→结构→机制→应用” 为主线层层递进: 1.现象层(《火山喷发》)以直观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2.结构层(《地球的结构》《地壳中的岩石》)揭示地球内部构成与物质基础; 3.机制层(《地壳运动》)解释地壳运动的动力与地表形态成因; 4.应用层(《应对地质灾害》)将知识转化为防灾实践能力。 通过递进式探究,学生从感性现象上升到理性认知,最终形成“观察-解释-应用”的科学思维闭环,强化防灾责任感与工程实践能力。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1.描述地球圈层结构与岩石类型; 2.解释地壳运动与灾害的因果关系。 科学思维 1.设计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2.制作地球圈层比例模型。 探究实践 1.通过模拟实验推演板块运动规律; 2.基于证据提出灾害防御方案。 态度责任 树立防灾意识,理解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需通过实验理解抽象概念(如“软流层”)。 2.认知基础:已知“地震会破坏房屋”,但对地球内部构造、板块运动缺乏系统认知。 3.兴趣点:角色扮演(探险家)、动手实验(模拟火山)、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应急包)。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第1课 火山实验室 模拟火山喷发,分析能量释放过程 番茄酱+土豆泥实验(跨烹饪科学);慢动作视频分析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