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0196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1930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章,同步,八年级,2024,人教,地理
  • cover
【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灌溉工程如同生命的脉络,滋养着土地与文化,而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正以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示其卓越的水利智慧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灌溉工程的世界遗产之旅,不仅是对古代工程技术的赞誉,更是对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的颂歌。   (跨学科·历史)灵渠是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秦王朝大批粮草经此水路运往岭南,保证了南征秦军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灵渠分南渠和北渠两部分,下图为灵渠水利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北渠河道人为设置弯曲河道的目的是 (  ) A.降低河流流速 B.增加枯水期流量 C.减轻洪涝灾害 D.增加灌溉区面积 2.分水坝设置为“人”字形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 ①增加洪水期北渠的输水量 ②减轻河水对坝体的冲击 ③减少南渠的泥沙淤积 ④使南渠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跨学科·物理)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常年高温少雨。当地分布有坎儿井,其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坎儿井由明渠、暗渠和竖井组成,如下图所示。井内的水在夏季比外界低5~10 ℃。下列关于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暗渠中水温较低,水蒸发比较慢 B.暗渠上方空气流动越慢,水蒸发越慢 C.暗渠中水流速度越慢,水蒸发越少 D.井口很小,减少了暗渠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水蒸发变慢   (跨学科·历史)建于战国时期的郑国渠长达15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自流灌溉系统,引泾水缓缓流入洛水,灌溉渭河以北农田。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据此完成4~5题。 4.据材料可知,修建郑国渠的主要目的是(  ) A.抵御外敌 B.欣赏风景 C.灌溉农田 D.水产养殖 5.郑国渠水利工程的建造,可以改善流经地区的 (  ) ①气候类型 ②水土流失 ③旱灾情况 ④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跨学科·道德与法治)中国是灌溉文明古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有4项工程成功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是 (  ) A.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B.陕西汉阴凤堰梯田 C.重庆秀山巨丰堰 D.贵州遵义海龙屯   (跨学科·语文)2022年10月6日,江西上堡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花岗岩山区,属于陡坡梯田。高山地带植被特别丰富,源源不断的水流从山腰坡地渗出,山腰布置村庄,水源经利用后排入山脚梯田。当地种植水稻一直遵循着“惊蛰后犁田,清明至谷雨播种育秧,立夏至小满插秧,处暑至白露收获”一年一熟的传统农事安排。下图为上堡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与当地这种农事安排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处中温带,年平均气温低 B.耕地面积小,机械化水平低 C.降水季节变化大,夏秋季节阴雨天气多 D.海拔高,热量条件差,水稻生长周期长 8.图中传统民居散布在田地中,主要是因为 (  ) A.降水量大,利于防洪 B.道路交错,利于发展旅游业 C.植被茂密,利于防风 D.距自家田地近,便于劳作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4年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传来喜讯,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有4项工程成功入选。下图为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的三个灌溉工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