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2412

4 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寒食》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375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代诗歌,三首,寒食,教案
  • cover
《寒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 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3.了解相关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了解相关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齐读。 引导:从注释中,你了解到和这个诗题相关的哪些信息? 预设: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按古代习俗当日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新取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唐诗中对寒食节习俗多有描绘。 过渡:的确,这个诗题就点名了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传统节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 设计意图:以传统节日“寒食节”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寒食》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翃(hóng)”“散(sàn)”。 3.知人论世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古诗的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吧! 教师请学生进行诗人简介或诗歌创作背景介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韩翃,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主要作品有《宿石邑山中》《送客贬五溪》。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作品、交流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活动探究 过渡:寒食节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又作何感想?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歌,一起探究吧! (一)合作探究 1.活动任务 结合注释知大意,展开想象悟诗情。 2.活动提示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2)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想象画面,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活动展示 (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③汉宫:汉代的皇宫,这里借指唐代皇宫。 ④传蜡烛:指传赐新火。唐宋时,清明前一天禁火,吃冷的食物,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 ⑤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过渡:了解了大意,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 (2)引导:默读《寒食》,诗人写了寒食节的哪些景象?请同学们把这些景物圈出来。 预设:春城、飞花、东风、御柳、汉宫、蜡烛、轻烟。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引导:为什么不说“处处飞花”? 预设:“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烘托满城春意盎然的盛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