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2484

11 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395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 cover
《浪淘沙(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浪淘沙》(其一)。 2.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难点】 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颂她的诗篇,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笔下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看看他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黄河。 2.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板书:浪淘沙(其一))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曲”在这里表示弯弯曲曲,读第一声“qū”;“簸”意思是颠簸,用作动词读“bǒ”。 3.解读诗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诗题后,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借助注释,了解“浪淘沙”是唐代曲名。《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 4.作者简介 先请学生介绍刘禹锡,老师再进行明确: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今存诗800余首,内容非常丰富。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黄河在刘禹锡笔下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寻找答案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查阅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点拨:利用注释,理解“簸”指颠簸;查阅资料,理解“九曲”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指波浪淘洗。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2)诗意梳理: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奔腾万里,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4.情境诵读 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体会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2.探究方法 (1)抓住数字,想象画面。 (2)抓住声音,想象气势。 (3)结合文化常识,读出“磅礴”。 (4)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抓住数字,想象画面。 ①默读诗歌,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个别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 ③引导:这句诗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预设1:九、万。 预设2:“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曲”表现了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有很多。我仿佛看到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 预设3:“万”表示极多,虚指。“万里沙”突出了黄河的沙多。我仿佛看到了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声势浩大,浩浩荡荡。 ④指导朗读,读出画面。 (2)抓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