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情景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 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消失,在恢复过 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 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 群落结构 问题探讨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演替的概念 这里的生物群落悄然变化、不断发展。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 过渡 第一部分 演替的类型 阅读教材第 38~39页的图2-11,描述各个阶段的模式图。并给下列图片标上序号还原这一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 ①裸岩阶段 ②地衣阶段 ③苔藓阶段 ④草本植物阶段 ⑤灌木阶段 ⑥森林阶段 【自主学习】 任务一:构建裸岩演替的模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没有植物及植物繁殖体,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地衣侵入→定居→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侵入→定居、扩展→进一步分解岩石→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微生物增多 草本植物侵入→定居→竞争→较高草本植物占优势→小动物增多→土壤有机物丰富、通气性好。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小乔木侵入并定居→竞争→灌木、小乔木占优势→动物进一步增多→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较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乔木在竞争中占优势→形成茂盛的树林→进一步改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丰富多样→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逐渐取代了地衣。 分析群落的演替 思考·讨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分析群落的演替 思考·讨论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的概念、特点及实例 1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概念: (2)特点: ①土壤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②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加大, ③食物网越来越复杂 ④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3)实例: 任务二:分析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在弃耕农田上首先定居的会是什么植物?原因是什么?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条件 是如何变化的?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和物 种丰富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P40图2-12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自主学习】 弃耕农田 杂草 灌木 乔木 森林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示意图 1 (1)杂草: 一年生杂草生长→土壤条件改善→多年生杂草接踵而至 (2)灌木: 土壤有机物增多,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小灌木生长→形成灌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