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53496

《贝多芬百年祭》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6588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贝多芬百年祭,课件
  • cover
课件35张PPT。2.贝多芬百年祭哲思短章 有所敬畏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修身名句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赏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辨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到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来,无数人都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赏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赏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他山:别的山。攻:琢磨。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萧伯纳(1856—1950),英国剧作家,1925 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 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 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主要作品:《圣女贞德》《华伦夫人的职业》、 历史剧《卖花女》等。2.审美视窗 一百多年前,他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逝去了。他艰难坎坷的一生,坚韧超凡的毅力,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罗曼·罗兰称他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称他为“反抗的化身”。萧伯纳不但是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音乐拉近了萧伯纳与贝多芬的心灵距离,贝多芬逝世100年后的1927年,萧伯纳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家写下了这篇文章。3.近义辨析 (1)峥嵘·高峻 峥嵘:本义为高峻的样子,也形容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 平凡。本文指前者。 高峻:山势、地势等高而陡。 例句1:在这次竞聘中,大学生王平头角_____,被一家大公司聘用。 例句2:泰山_____奇特,吸引了中外游客。 答案 峥嵘 高峻(2)杀人如麻·草菅人命·杀人不眨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