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54104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6次 大小:194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二,语文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 2、通过阅读课文人物的几件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一、知人论世 1、认识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 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世人称其为“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 并称 ;诗与 并称 “苏黄”;词与 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2·1·c·n·j·y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正音,诵读课文,并完成下列各题。(文章翻译附后) 2.(1)筼筜( ) (2)偃竹( ) (3)少纵则逝( ) (4)砍斫( ) (5)箨龙( ) (6)缣素( ) (7)蹑足( ) (8)兔起鹘落( ) (9)蛇蚹( ) (10)轮扁( )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初不自贵重( ) (2)发函得诗( ) (3)废卷而哭失声( ) (4)余因而实之( ) (5)近语士大夫( ) (6)袜材当萃于子矣( ) (7)振笔直遂( ) (8)而余为徐州( ) 4.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捕蜩(zhōu) 稍(shāo)纵则逝 偃(yǎn)竹 B.砍斫(zhuó) 庖(páo)丁解牛 赦(shè)免 C.沦丧(sàng) 兔起鹘(gǔ)落 蹑(niè)足 D.缣(jiān)素 亲密无间(jiàn) 曝(bào)晒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 B.画竹高手文与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 C.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扒手得心应手地将乘客的钱包偷了去,惊得嘴张了老大,却未敢出声。 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6.与例句中“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寻之无所得 C.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 (马)蹄间三寻 7.与例句中“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沛公然其计,从之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8.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 A.(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 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投诸渤海之尾 9.下列句中“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与可以书遗余 B.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C.齐桓公饭酒醉,遗其冠 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21教育网 B.选文通过记述文与可与作者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21cnjy.com C.苏轼详写了自己和文与可的诗画交往,尤其对于当时二人开玩笑的诗句记述得完整有趣,表明了对朋友文与可的怀念。 21·cn·jy·com D. 选文第三段在叙写写作情景的同时,含蓄的表达了和文与可有着深厚的情谊。 11.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极富生活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