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43932

【大单元·任务式】第四单元第3课时 《古诗三首》之《望庐山瀑布》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2532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单元,语文,统编,教案,望庐山瀑布,古诗三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古诗二首》 内容分析: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难点】 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情境导入:“ 各位‘小代言人’,欢迎再次登上‘华夏时光穿梭机’!上节课,我们在王之涣的带领下,登上了雄伟的鹳雀楼,领略了黄河落日的气象万千。今天我们将要到——— 云雾缭绕的庐山! 去哪里感受另一种震撼。” “任务目标是:跟随诗人的目光,遥望那从天而降的庐山瀑布,感受的磅礴气势 为成为‘庐山瀑布代言人’积累最鲜活的素材!”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描绘场景,揭示主题 “同学们 ,看!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升腾起袅袅的紫色云烟,如梦似幻。(指向图片或想象) 就在那云雾缭绕的山崖之间,一条巨大的白色丝带悬挂在前方!你们听到了吗?轰隆隆的水声由远及近……” (引导学生感受声音和视觉冲击)不远处,一位诗人凝望着那飞泻而下的瀑布,他的眼中充满了惊叹与神往!他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震撼了,一首描绘这绝世奇观的诗篇即将脱口而出,而写出这首诗歌的诗人就是我们熟悉的“诗仙”李白。 衔接学习: “让我们走近李白,一起吟诵这首诗,看看这位‘诗仙’是如何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这庐山瀑布描绘得比银河落九天还要壮丽神奇!收集好这些‘代言’的灵感吧! 第二节:初读古诗,感受气势 教师范读: 配乐(磅礴有力)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注意节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生字。 检查认读:重点:瀑、炉、遥、川、疑、银。 打拍子读: 重点感受后两句“三字尾”(三千尺、落九天)的铿锵有力。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四字,生读后三字)。 2.随文识字。 (1)识记“瀑”:(出示“暴”字)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过它?(回忆第2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学生认读,齐读。 专注聆听教师范读,感受音乐和朗读营造的氛围与气势。 读: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字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辨: 区分形近字“炉”与“庐”。 读+感: 再次朗读(指名读),尝试读出初步气势;打拍子朗读,体会节奏(特别是三字尾的铿锵)随文认识生字“瀑”。 通过教师配乐范读,用磅礴的音乐和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时间将学生带入庐山瀑布的壮丽情境中,初步感受诗歌的气势美和音韵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自由读和圈生字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自主发现并扫清字词障碍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第三节:品读诗句,想象奇景 1.聚焦首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