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黑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戍鼓(shù) 雁群(yàn) 散乱(sàn) B. 露从今夜白(lù) 皆分散(jiē) 无家(jiā) C. 秋风(qiū) 作客(zuò) 弟兄(dì) D. 寄书(jì) 达不达(dá) 况乃(kuàng) (2)下列诗句中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戍鼓断人行(戍:防守边疆的军队) B. 边秋一雁声(边:边疆) C. 露从今夜白(白:白色) D. 况乃未休兵(况乃:何况,况且) (3)下列对诗句中加黑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戍鼓断人行” 中 “断” 字,写出战争阻断交通、百姓流离的惨状,奠定悲凉基调。 B. “边秋一雁声” 中 “雁” 字,以孤雁哀鸣象征兄弟离散,暗含思乡念亲之情。 C. “月是故乡明” 中 “明” 字,并非指月亮真的更亮,而是因思乡让故乡的月更显亲切。 D. “有弟皆分散” 中 “散” 字,仅指空间上的分离,未体现战争带来的骨肉分离之痛。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圣”,其诗被称为 “诗史”。 B. 《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流寓秦州,弟弟们分散在各地,生死未卜。 C. “舍弟” 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古代谦称还有 “家父”“小女” 等,尊称有 “令尊”“贤弟” 等。 D. 律诗通常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本诗是五言律诗。 (5)下列诗句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B.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D.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6)下列诗句中,与 “月是故乡明” 情感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偶,“露” 与 “月”、“今夜白” 与 “故乡明” 对仗,情感强烈) B.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对比,“有弟” 与 “无家” 对比,凸显孤独无依) C. 边秋一雁声(借代,以 “雁” 代指书信,暗含对弟弟们消息的期盼) D. 况乃未休兵(反问,强调战争未止,归乡无望,语气沉痛) (8)下列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 “戍鼓断人行” 点明战争背景,“雁声” 引发对兄弟的思念,奠定全诗伤感基调。 B. 颔联 “露白”“月明” 既写节气(白露),又借景抒情,将思乡之情融入自然景物。 C. 颈联 “皆分散”“问死生” 直接写兄弟离散的现状,表现对亲人的担忧和对战争的痛恨。 D. 尾联 “寄书长不达” 仅因交通不便,与战争无关,表达对弟弟们平安的简单牵挂。 (9)下列对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长不达” 写出战乱中书信传递的艰难,暗示兄弟间消息隔绝已久。 B. “况乃” 递进关系,强调战争未止是比书信不达更让人绝望的现实。 C. 这句诗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结合,体现杜甫 “诗史” 的特点。 D.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早日结束、兄弟早日团聚的迫切期盼。 二、阅读理解 (一)赏析名句,体会情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0)“露从今夜白” 点明了什么节气?“月是故乡明” 蕴含怎样的思想情感? (11)这两句诗为何能成为思乡名句?请从 “景” 与 “情” 的角度分析。 (二)结合背景,深化理解 材料一:(《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材料二:杜甫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两首诗 ... ...